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回复: 0

后台笔记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为“她”的开始,寻常得不值一提。
那只是一个周三的傍晚,我在跑步机上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汗水迷了眼,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关掉机器,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里程、时长、消耗的卡路里。像一种无意识的仪式,我拿起手机,对准那泛着冷光的屏幕,“咔嚓”一声。我随手把它丢进朋友圈,配文是:“累瘫了。” 然后便扔下手机,走进了浴室。热水冲刷着疲惫,等我再拿起手机时,锁屏上堆叠着十多个红色的通知。



我点开它。第一条评论来自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你也太自律了吧!佩服。”



自律?



这个词像一颗投入静湖的小石子,漾开的涟漪轻轻撞在了我的心壁上。一种微妙的、混合着被误解的羞赧和奇异的被认可感,悄然滋生。我下意识地,把那条敷衍的“累瘫了”,改成了一个握拳的表情。



自那以后,去健身房似乎多了一层朦胧的意义。我依然流汗,依然力竭,但某个角落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开始苏醒。它会在我最疲惫的时候,用第三只眼睛审视着场景、光线和我的侧脸轮廓。



“这个角度,能更好地勾勒出肌肉线条。”

“汗水要在鬓角,锁骨上也抹一点,在灯光下像钻石。”

“文案不能太苦大仇深,要举重若轻——‘多巴胺的充值时刻’。”



发布,成了仪式最后的钟声。然后,手机被放在一旁,心却悬在了那里。每一次屏幕亮起,每一次提示音响起,都像一次微量的、电击般的期待。那不是快乐,是一种更刺激的、让人上瘾的确认——确认“她”的存在被看见了,被认同了。



真实的、那个只想瘫在沙发上刷剧的我,被悄悄地推到了后台。而前台,那位名叫“自律”、“爱自己”的演员,已经就位,灯光打在她身上,帷幕,正缓缓拉开。



前台的那场戏,我演得愈发纯熟,甚至骗过了自己。直到那些“穿帮”的瞬间,像幽灵一样,从完美布景的缝隙里钻出来。
那是一次深夜,我为自己泡了杯昂贵的助眠花草茶。按照流程,我该找一个柔和的角度,拍下蒸腾的热气,配文“晚安,世界,谢谢你让我温柔待己”。可当我端起杯子,手却莫名一僵。一个冰冷的声音在脑海响起:

“你真的很想喝这杯茶吗?还是,你只是需要一张照片?”



我愣住了。杯中晃动的液体,忽然变得像一道需要完成的工序。我放下杯子,它慢慢变冷,就像我那颗为了“爱自己”而程序化运行的心。



真正的“穿帮”,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我专程奔赴那个新晋的网红美术馆,不为看展,只为在那面著名的拱形落地窗前,拍下那张“与艺术共沐晨光”的侧影。



现实是,我在拥挤的人潮里排队四十分钟,前面是为了同一个角度争执的情侣,身后是焦躁不安的孩子。闷热的空气裹挟着各种香水与汗味。终于轮到我的九十秒,我像个训练有素的士兵,迅速占领位置,调整表情,忽略身后所有无形的目光。



相机里,我微微侧头,阳光洒在我“恰好”放松的嘴角,身后是纯净的艺术空间。我立刻用它发了一条动态:

“向海风许愿,在山海相见。片刻的抽离,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我获得的不是抽离的宁静,而是一种精疲力竭的虚脱。我瘫坐在美术馆外的长椅上,看着那张被精心修饰的照片,再抬头看看眼前嘈杂的街景。

那张照片,成了那天最大的讽刺。它不是我生活的记录,它是我生活的叛徒。



我像一个刚刚结束高强度演出的演员,浓重的油彩之下,是无人可见的苍白与麻木。后台那个真实的自我,似乎在这些精心策划的间隙里,变得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愤怒。



从美术馆回来后,一种沉重的疲惫感攫住了我,那不是睡眠可以缓解的。它源于一种深层的、指向自我的怀疑。



那天晚上,我陷入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我站在一个空旷的舞台上,身着华服,头顶是灼热的追光。我正卖力地表演着——我在跑步机上优雅奔跑,在书桌前凝神阅读,在夕阳下舒展微笑。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得像工业模具。



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但那些面孔,都模糊不清。



我微笑着谢幕,下意识地抬手,想感受一下心跳的激动。可我的指尖,触到的不是温热的皮肤,而是一块冰冷的玻璃。



我低头看去——



我的胸腔里,没有心。

那里镶嵌着一个巨大的、精密的仪表盘。表盘上不是刻度,而是跳跃的数字:点赞数、评论数、粉丝增量……一根纤细的银色指针,随着台下掌声的分贝高低,剧烈地颤抖着。



我没有心。我只有一套实时监测社会反馈的传感系统。



梦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猛地坐起,在黑暗中大口喘息。冷汗浸透了睡衣。那个仪表盘的影像,像用烧红的烙铁,印在了我的视网膜上。



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冰凉。



天亮后,我鬼使神差地打开手机,点进自己的主页。我像一个法医,开始冷静地解剖“她”的尸体。



我看那张健身照:“所以当时,我其实在想着快点结束去吃火锅。”

我看那本书的摆拍:“那本书,我至今只翻了前言。”

我看那条励志文案:“写下这句话时,我正因为一件小事在房间里崩溃大哭。”



那个被精心打造的、无比“爱自己”的她,原来是我对真实自我进行的一场、规模浩大、历时持久的……谋杀。

认清真相,并不代表能立刻扭转乾坤。那个舞台的惯性太大了。



我没有立刻撕毁“人设”,那太激烈了,像另一种形式的表演。我选择了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幕间休息”。



第一次休息,发生在一个周六的早晨。身体遵循着旧日的肌肉记忆,换上了健身服。但就在拿起手机准备自拍时,我停住了。我静静地感受了一下身体的真实诉求——它沉重、僵硬,渴望一次彻底的舒展,而非又一次的绩效考评。



我放下了手机。
那一次,我在跑步机上走得很慢,没有计数,没有力竭。结束时,一种陌生的轻松感包裹了我。没有照片证明的汗水,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还有一次,我吃到一块惊为天人的巴斯克蛋糕。那绵密浓郁的口感在舌尖炸开,我的第一反应仍是“快拍下来”。但这一次,我抵抗了那个 impulse。我只是闭上眼睛,全心全意地,让那份甜香与柔滑多停留了五秒。
不为分享的快乐,像一口深井里的甘泉,清冽地滋润了我。



我甚至发了一条没有任何配图的朋友圈,只有一行字:

“今天,天气很好。”



没有精心构思的文案,没有期待中的点赞潮。它像一颗小石子,沉入海底,却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稳。
我发现,当我停止表演,那片曾令我恐惧的、舞台之外的寂静,并非虚无。它是我遗落已久的,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是风吹过皮肤,是食物本来的味道,是情绪自然的起伏,而不必被修饰成“正能量”。



现在,那个华丽的舞台依然存在。我偶尔也会走上去,完成一些必要的社交演出。



但我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我的兼职了。
我的全职工作,是耐心地、笨拙地,学习如何与后台那个真实的、会哭会累的自己相处。学习在她疲惫时递上一杯温水,而不是塞给她一个需要表演的剧本;在她迷茫时陪她一起发呆,而不是催促她立刻拿出一张“人生规划图”。



这场名为《“爱自己”表演指南》的戏,或许还会偶尔加演。



但剧本,已经握在了那个终于愿意直面舞台灯光之外,那片广阔、幽暗、却无比真实的,我自己生命里的,观众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