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农

[西游记] 西游 奇游

[复制链接]

129

主题

139

回帖

10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9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9: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反,那些看重富贵、权势、名声的人(包括前半期的吴承恩自己),只是些庸碌之辈,正果与他们无缘。尤其是那些凭借自己的优势(权势、财富、名声)以救民、佑民为名而行敲剥人民之实的统治者及其帮凶,恰是通天河中的灵感大王。不仅他们心中藏着妖魔,他们本身就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是人们必须与之抗争的对象。那么,吴承恩要启蒙的对象又是谁呢?就是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大多数“妖魔”们。这后一点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但是,回想一下《西游记》中大多数妖魔的下场都不是灭亡,而是被官方收服、管教,应该能感觉到作者在这里有什么东西要说而没说出来。其实,这里面的意思,作者在我们前面提过的开篇诗首联中就已暗示出来了:这“混沌”中隐藏着的就是作者原本不明白,而后来彻悟明白的,并欲向世人启蒙的东西。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不明白这个东西,而误入歧途,成为妖魔,或自己人生的“妖魔”(如前半期的吴承恩自己)。一旦明白了,就会幡然醒悟,摆脱妖魔之身。这个东西,叫做“造化会元功”,它就藏在《西游记》的字里行间,等待有心人去发现,从而释厄脱困。这个“造化会元功”,我暂且将它称为“凡人精神成长通论”。它正是吴承恩心目中的大道。


    吴承恩受时代巨变的感召,一生求道不止。前期苦悟旧道而进展有限。但在小说“新道”(即长篇白话)上却斩获颇丰,先后收获两版《西游记》,然其思想上的境界,只能算小成而大迷。直到他彻底被这个时代的腐朽震醒,觉悟到自身的迷误,方才洞见新境界,得到心灵的真正解放。所谓“打破顽空”而“悟空”,进而将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抽象概括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生觉悟逻辑,即作者所说的“真经”,我暂定名的“凡人精神成长通论”,使取经真正有“经”可取,又值得人们去取。从而,使中国文化由古代、由封建向现代的转型,迈出了重要而富有价值的一步。但实在说,这一步还尚未真正走出,走实,只因《西游记》本身还处在“茫茫渺渺无人见”的境地。


    直白说,悟道就是通天。通天的就是道。古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而吴承恩则认为:“天已变,道亦须变”,并希望人们循新道,往新天。而旧道,不但不再通天,反而阻碍人们进步,将人们的精神、思想限溺在旧日的格套中,成为心灵的深渊。这就是名不符实的“通天河”。而“通天河”三个字就是对旧道最精炼的绝好讽喻:名义上通天,实则是深渊。而现实中,种种“灵感大王”们正是以旧道的“通天”名义,诡称能带来“风调雨顺”,对人民实施统治、剥削和压榨。


    说来很妙,“灵感大王”这个名号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一窥“通天河”故事的旧貌。


    在古人眼中,地面上最高的,是山。要通天,自然该登高、爬上山顶,才能最接近“天”,以方便“通天”,而没听说过谁下河去“通天”的。中国古代帝王为了标榜自己统御天下的合法性,正是屡屡借封禅泰山来 证明“天意在我”、“天命归我”。而前两版《西游记》的“通天”故事也一定是以山为背景展开的。吴太伯的高风亮节令人高山仰止,自然要以山来象征。这是第一版的创造,其对应的故事也很可能作为小说的最亮点之一,被安置于临近第一版《西游记》结尾的部分。在第二版中,故事的原型《庚桑楚》讲了一座叫“畏垒”的山,或许吴承恩也用了同一个名字来命名第二版的“通天之山”。而灵感大王自然就是这山中的“大王”。可如今,灵感大王却待在一条大河之中,这在《西游记》的整体安排中是相当“违和”的:山大王就该待在山上——无论是金角、银角大王、狐阿七大王、圣婴大王(红孩儿)、独角兕大王,还是狮驼岭的三个大王,隐雾山的南山大王、青龙山的辟寒、辟暑、辟尘三个大王,他们个个都以山为根据地兴妖作怪。唯独一个灵感大王,出身山林,却混迹水府,这实在是第三版《西游记》“改天换道”留下的遗迹。而吴承恩之所以没有改动他“大王”的名号,恰恰是因为他所象征的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统治秩序。但在《西游记》中,他的罪错不在于他是统治者,而在于他有“灵感”而无智慧,只知利用道的名义来统治百姓、压榨百姓,却不懂道,更不懂旧道已失效的道理。故而,最后还是要由观音菩萨把他收走,继续加以“教育”。在此,观音并不是道的象征,而是象征着社会中正常存在的正能量。她降妖时不穿外衣、正装,寓意丢掉所有旧道下的繁文缛饰,直接给人以启示、惩创,并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消除外在阻碍,助求道者“通天”。


    在另一方面,灵感大王又象征着既往的吴承恩自己。那时的他,也不懂道,只以为凭着自己的“道德优越”和才能卓越,足可通天,自以为“齐天大圣”。这就更加贴合“灵感”(灵感之“感”是感应、感受,未经实践的检验与验证,不足为信)之名了,那是一种精神和思想上的误入歧途。作为一个求道者,这是更加致命的错误。故而,吴承恩“安排”唐僧落入这通天河里,一沉到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139

回帖

10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22: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网友,本帖后续内容请前往以下网址继续阅读:
http://club.topsage.com/forum-483-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