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回复: 0

风气的形成

[复制链接]

13

主题

4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3
发表于 8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抵人世间许多看似稳固的物事,其初生时,多半是有些狼狈、甚至是被逼无奈的。譬如我们新兵连那段关于“发言”的风气,其形成的过程,回想起来,便很能印证这个道理。

那时节,每周雷打不动的,是开班务会。我们班的班务会,不知起于何时,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人人必须发言;倘若金口难开,也行,那就请交上一份书面的思想汇报。这一手,实在是高明得很。我们这群半大小子,来自天南地北,肚子里墨水有限,握惯了锄头、玩惯了泥巴的手,要握起笔来写那些文绉绉的汇报,简直比五公里越野还要吃力。耗精力、费时间,且写得歪歪扭扭,自己看了都脸红。两相比较,自然是“说”比“写”要轻松些。于是,每逢班务会,大家便都抢着发言,倒不是思想多么先进,觉悟多么高,实在是图个利落——发言完毕,会便散了,那宝贵的自由时间,便可由着自己支配,去洗衣、写信,或是偷偷发会儿呆,都是极好的。

然而,“说”也并非易事。要总结一周的情况,总得回顾些事情,归纳出个一二三来,还得说得有鼻子有眼,不能太含糊。这对于我们这些文化水平不高,且大多拙于言辞的新兵而言,真是一道难关。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班务会的情景。班长宣布开始后,屋子里便陷入一种尴尬的沉默,只听得见窗外偶尔传来的口令声。你推我,我让你,好不容易有人开了口,也是三言两语,干巴巴的,像晒蔫了的菜叶。有位憨厚的同志,憋了半晌,脸都红了,最后迸出一句:“报告!我觉得当兵很锻炼人,很好。完了。”此言一出,仿佛道尽了所有人的心声,大家纷纷附和,然后便眼巴巴地望着班长,意思是:可以散会了吧?

整个班务会,从头至尾,不满十分钟。班长的脸色,由期待转为严肃,又由严肃转为一种哭笑不得的神情。他沉默了片刻,嘴角牵动了一下,说道:“你们的概括能力,真是令人敬佩啊。毛主席他老人家,用一首《长征》诗,八句五十六个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你们倒好,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一周的训练、学习、生活。了不得!既然大家概括能力这么强,那咱们就定个规矩,以后汇报,每人必须讲够五分钟。讲不够的,”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我们每一张脸,“就按老规矩,书面汇报。”

这“五分钟”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地套在了我们头上。第二次班务会,气氛便大不相同了。人人面前仿佛都摆着一只无形的钟。为了凑够这要命的五分钟,大家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从周一的起床号开始说起,絮絮叨叨,像记流水账;有的东拉西扯,前言不搭后语,刚刚还在说练习瞄准,忽然就跳到了食堂的饭菜咸淡;有的实在无话,便反复强调“要认真”、“要努力”、“要刻苦”,像留声机卡了壳。总之是“东一锤子西一耙”,热闹是热闹了,却全然是“文不对题,说不到点子上”。五分钟是勉强凑够了,但听下来,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究竟说了些什么,怕是发言者自己过后也记不清了。

班长听着,眉头是越皱越紧。他倒没有发火,只是等大家都“熬”过五分钟之后,又开始教方法了。他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但条理却异常清晰。他说:“总结汇报,不能想起啥说啥。得有个纲,有个目。我告诉你们,这玩意儿,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这么五条:一是政治学习上,有什么收获,认识提高了没有;二是工作训练上,态度端正不端正,成绩如何;三是思想作风上,有没有松懈,有没有怕苦怕累;四是团结互助上,帮助了谁,又得到了谁的帮助;五是遵守纪律、执行制度上,做得怎么样。以后,你们发言,就照着这五个方面去靠,去琢磨。每次都要涉及,少一条,”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们一眼,“那就对不住,还是得书面写检查。”

这番话,不啻于在我们混沌的脑海里,点亮了一盏灯,架起了一座桥。先前觉得发言是漫无边际的跋涉,如今忽然有了路径,有了站牌。政治、工作、思想、团结、纪律,这五个词,像五根坚实的柱子,撑起了我们发言的框架。

从那以后,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新兵训练结束时的班务会,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再不必为无话可说而发愁,反而常常觉得五分钟不够用。每个人都开始学着观察,学着思考。训练场上流的汗,学习本上记的笔记,战友间一句关切的问候,甚至自己内心一闪而过的畏难情绪,都成了可以纳入这五个框架里的素材。我们开始学着用“我认为”、“我体会到”、“我认识到”这样的词句,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起初还有些生硬,像小学生造句,但渐渐的,竟也流畅起来。后来,有的人发言条分缕析,内容充实,一不小心就能讲到十分钟、二十分钟,以至于班长不得不常常笑着打断:“行了行了,打住!意思到了就行,再说下去,天都要黑了!”

于是,班里的总结汇报,从此变得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在这看似刻板的“五条”训练中,我们确实于无形中锻炼了归纳问题的能力,也磨练了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从最初的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到后来的落落大方、言之有物,这种变化,是连我们自己都能清晰地感觉到的。一种敢于在不同场合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风气,便在这每周一次的被“逼”无奈中,悄然形成了。大家后来聊起,都觉得受益匪浅,这种能力的培养,直到今天,仍在工作与生活中起着作用。

回望这段往事,我常想,风气的形成,大抵便是如此。它并非凭空而来,也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种初始的推动,有时甚至需要一点“强制”的意味,如同春寒料峭时,逼着种子破土。然而,光有压力是不够的,那只会催生出敷衍和扭曲。更关键的,在于这压力之后,是否有那座通往光明的“桥梁”——那便是正确而有效的方法。我们那位班长,他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但他给了我们那朴实无华的五条,这便是方法,是一座将我们从沉默窘迫的此岸,渡向从容表达的彼岸的桥。有了桥,人们才愿意走,也才知道该怎么走。走的人多了,走得顺了,便成了路,成了风气。

如今,我参加过大大小小许多会议,见过口若悬河的,也见过沉默是金的。有时看到年轻同事在台上局促不安,我便想起新兵连的那些傍晚,想起那从一分钟到二十分钟的蜕变。风气需要培育,而良好的方法,正是培育一切优良风气那最不可或缺的桥梁。这道理,放在哪里,想来都是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