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乐先生常言,诗是灵魂的呼吸。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水墨诗集时,仿佛看见一个现代行者在钢筋森林里挥毫泼墨,笔锋掠过之处,既生出霓虹的流光,又浮现出古典的月光。 他的诗魂栖居在城市的褶皱处。地铁呼啸而过时,他在速写本上记下“铁轨震颤如律绝的平仄”;外卖骑手穿行雨夜,他写下“青衫湿透的何止是今夜的送餐人”;而在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热包子的蒸汽竟让他想起“唐代蒸腾的茶烟,宋时温酒的炉火”。这种观世法,恰似他所说的“以今人之眼观古,以古人之心感今”——时空从来不是阻隔,而是可被文字调和的色彩。 子乐擅于在虚实间筑桥。他的诗里既有“二维码里藏着的山水画”,也有“云计算无法测算的相思重量”。最妙的是那首《数字禅》,他写一位程序员在代码中突然悟道:“在零与一的轮回里/我看见了阴阳”。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不是简单的古今拼贴,而是将两种时空维度熔炼成全新的诗意合金。正如他所倡导的:真正的创作,应当如茶道中的“点前”,在既定程式里生出无限禅意。 我尤为钟情他对“轻”的诠释。在崇尚厚重、追逐庞大的时代,子乐偏偏选择做“一抹轻盈的诗魂”。他的轻盈不是避世,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策略——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以无声承纳万籁;好似古琴中的泛音,以虚空传递实相。他笔下的城市意象总是举重若轻:高架桥是“凝固的律动”,股市大盘成了“现代卦象”,而智能手机则是“每个人掌中的太极图”。这种举重若轻的转化能力,正是诗性思维最珍贵的馈赠。 细读子乐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古典”绝非简单挪用。他不堆砌典故,不贩卖怀旧,而是将古典精神化为现代生活的观察方法。当他写熬夜加班,会说“挑灯看剑变成挑灯看屏”;写都市孤独,则化作“万人如海一身藏,藏不住朋友圈的红点”。这种转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活成了当下的血肉,而非博物馆里的标本。 或许子乐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证明了诗意不必远离红尘。他的创作本身就是一场“不离世间觉”的修行:在数据流中打坐,在快餐里品味慢生活,在电梯的升降中体会起落的人生。他让我明白,所谓诗魂的游走,从来不是逃离现实,而是以更敏锐的感知穿透现实。 合上诗集时,窗外正飘着细雨。我忽然想起子乐的那句诗:“愿做墨舟一叶,渡这浮世的喧嚣。”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摆渡人——以文字为舟,以心灵为楫,在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河流上,载着那些失落的、珍贵的、轻盈的梦,驶向永恒的意境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