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回复: 0

大雁塔问禅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0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16
QQ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大雁塔,不只是游览,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身心双修的旅程。






大雁塔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塔,更是玄奘法师译经弘法的精神圣地;大雁塔不只是西安的地标,更是跨越千年的历史见证。从玄奘的宏愿到唐朝的盛世余韵,再到如今游人如织的文化圣地,每一层砖瓦都藏着深意。






观塔见史,雁落成塔,传说的慈悲种子。此传说如一枚楔子,将“念念慈悲”的禅理钉入塔基——修行者的起心动念,皆可化为渡世之力。林清玄谓之:“菩萨的一世有如雁子,常常只是一念。” 这缕悲悯,成了登塔者叩问自心的第一重禅机。






大雁塔前,绕塔一周,平安一生。这不仅是古老的习俗,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登塔七阶,拾级凌虚,感受玄奘背负经卷攀爬的艰辛。登塔时,一步一息,吐纳如登须弥山,阶梯作蒲团,攀行即禅坐。脚下步履所及的“稳固”,实则是动态平衡的智慧,恰似禅心——不执于相,方得自在。
塔阶上的空间禅观,正如岑参的诗句,恰似登塔的禅修指南:“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此刻的阶梯,已成“剥落心垢”的通道。每踏一阶,心的樊篱仿佛剥落一层,循着最初的本真而去。
登上大雁塔,凭栏远眺,西安城的繁华尽收眼底,脚下的砖阶曾是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的荣光之地,让人不禁感叹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岁月无痕却有痕!






登顶一刻,长安盛景如画卷铺展: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东面群山连绵起伏,恰似汹涌澎湃的波涛,浩浩荡荡向东奔涌;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南面驰道两侧青槐葱郁,宫室楼阁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尽显皇家气象;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西面秋风萧瑟,秋色渐浓,苍凉之气弥漫整个关中大地,肃杀之感扑面而来;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北面的荒原上,五座汉代帝王陵墓静静伫立,昔日帝王们开疆拓土、叱咤风云,如今却沉睡于青松之下,只留下一片苍茫。
这四方之景,或雄浑壮阔,或富丽堂皇,或荒凉萧瑟,或苍茫空寂,景中含情,隐隐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国运兴衰的深沉忧虑。






绝顶回望:红尘与悟境的撕扯,世俗欲望与精神觉醒的矛盾。当下参禅悟道,俯视长安,俯瞰西安,感受“雁塔题名”的历史厚重,体会“塔立红尘,心超三界”的抽离感。
轻触塔壁,大雁塔的砖石间藏着玄奘穿越时空的求法精神,玄奘亲手设计的砖缝间仍存留着千年风霜。
抚摸唐砖,掌心贴千年砖石,闭目想象贞观年间的译经盛景——此刻你与历史仅一砖之隔。
下塔时,脚下生风,神清气爽,塔外檐角风铎铃声清响如梵诵。驻足闭目,冥想片刻。静听风铎、听风过铃响,声声入耳,声声放空。此刻方知:禅不在塔顶的豁然开朗,而在下阶梯时如何将虚空之境纳入烟火人间。恍然间顿悟,子乐禅定:风铃中的念念不二。






下塔仰望,仰望的不仅是塔尖,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之路。






塔下听风瞭望,观檐角飞鸟,檐角铎响,黄钟大吕,八音齐奏。






登临悟道,塔影禅心。
塔是砖石叠成的经卷,人是步履书写的偈子。
在塔影中静立片刻,听檐风铎铃声摇碎了千年光阴。






塔非为显赫而建,是为安放信仰而立。
借塔叩心,禅机三问:
“为何求?”
——玄奘西行为解众生惑,我今日所求是浮世虚名,还是生命实相?
“如何持?”
——译经十九年需耐寂寞,我所执之事能否经得起时光研磨?
“向何处?”
——塔尖指向云霄,我的生命是否亦有超越俗尘的向上之力?
问禅三境,从形至心。
心若有归处,红尘万丈亦是道场。
“游塔非仅目见,更在心神往之。”无论是登塔远眺时的豁然,还是闭目冥想时的澄明,皆是禅心所在。






步入玄奘三藏院,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辛历程,院内浮雕《大唐西域记》细腻生动。细看《大唐西域记》故事,思量“取经十七载,译经十九年”的恒心,亦或即是大禅定。






走进禅意园林,这里以枯山水、佛雕和幽径营造“闹中取静”之境。园内“玄奘建塔”“鉴真东渡”等景点,将历史与禅思融为一体。世界上现存唯一一株玄奘手植的娑罗树子树,经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在此。
漫步其间,仿佛一步踏进盛唐的呼吸间——风铎轻摇,松影婆娑,人潮的喧嚷在此忽然沉入青苔石径的缝隙里。这份禅意不在金殿香火中,而在“转身遇见的草木低语”中:
园林四重禅境,三步得清凉意,禅在烟火转身处。风起时,檐角铜铃与塔顶雁鸣共振。你停步仰首的瞬息——千年时光从琉璃瓦滑落肩头,轻如一片新茶坠入陶瓯。
此间禅意不在“悟”,而在“遇”:
遇青苔懂得谦卑,遇竹影学会留白,遇自己成为众生里,一棵会行走的菩提。
此刻你鞋尖沾的唐尘,衣角染的槐香,皆是园林赠与的无字心经。若归去时,忽觉庭前旧树亦有禅姿——那便是大雁塔种在你心里的种子,已然破土而生。
遗址公园枯山水,凝视沙纹涟漪,观“水无常形,沙无定势”——世事流转不过如此。






大雁塔脚下不远处,玄奘雕像魏然而立,定格了他穿越雪山沙漠的孤影,玄奘背影,成了修行者的精神灯塔。






大雁塔半日行程虽短,但能以“慢、静、观”三字为念,长安的千年禅意便会流入心间。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宁静的氛围中寻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步履间修得半日清心。无需追问禅在何处,转身即是。






大雁塔作为玄奘法师译经弘法的圣地,其本身就是一座矗立于红尘中的禅意丰碑。在此“问禅”,并非寻人求解,而是借塔观心、以史为镜,在步履间体悟“静观自在”的禅机。
大雁塔的禅,是空间折叠的诗:登顶时,山河如芥子纳于襟怀;下阶时,佛性似春水渗入砖石。玄奘的愿力、岑参的诗心、坠雁的舍身,在塔影中交织成网,接住每一个在“上去”与“下来”间寻觅真如的凡人。
大雁塔的禅意,不在云端,而在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顿悟里。当足尖轻触石阶,时空便与千年前的岑参、玄奘重叠,禅机如风铃摇曳,穿透长安的尘埃,叩响心门。(文/子乐)



作家、诗人、导演、策划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