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洹河,这条被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古老河流,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每当我站在今日洹河岸边,看着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绿树红花,垂钓者悠闲的身影点缀其间,那些关于洹河的片段便如河水般在心头流淌,构成了一幅关于成长、变迁与重生的完整画卷。
记忆中的洹河渡口是我童年冒险的起点。那座横跨南北的铁索,悬挂着的大木船,是我们通往对岸神秘世界的唯一通道。蹬船时脚下木板的吱呀声,船工黝黑脸庞上滚落的汗珠,还有渡河时扑面而来的河风,构成了我对洹河最初的感官记忆。尤其难忘那个正月十五,我捧着新买的冰糖葫芦挤在人群中,一不小心那串红艳艳的甜蜜便坠入河中。我跪在船板上试图挽救的幼稚举动,被大人一把拽起的惊慌,以及硬生生流下的眼泪,如今想来都是如此鲜活。那时的洹河桥是否通行已记不清,但那条木船却承载了我太多童真的期待与失落。
洹河给予我的不仅是渡河的体验,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自然学校。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鹅卵石间穿梭,泥鳅在浅水处留下一串串细小的气泡,螃蟹则躲在石缝中警惕地观察外界。记得我曾捕获一条小鱼,养在罐头瓶中数月,每日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当它最终死去时,那种纯真的悲伤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这些与水中生灵的互动,无声地教会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这种教育远比课本上的说教更为深刻。
在洹河学习游泳的经历,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次生死考验。模仿大孩子们划水的动作,却不慎漂到河中央,被水淹没头顶的惊恐,呛水时的无助挣扎,以及被好心人拉回岸边的庆幸,那一刻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存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奇怪的是,这次濒临溺水的经历反而让我学会了游泳,能够游上十几米后,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后来在河北岸小支流的冒险——从石头坡上顺水滑下,险些滚入深潭的经历,再次让我体会到自然的威严与人类的渺小。这些惊险的记忆,如今回想起来,都是洹河赐予我的宝贵人生课程。
初中时参加洹河护堤修缮的集体劳动,则让我第一次以建设者的身份与洹河建立联系。一铲一铲挖土,一寸一寸夯实,同学们齐心协力将青石铺设在两岸护坡上。汗水浸透衣衫,手掌磨出水泡,但看着自己参与修缮的河堤逐渐成形,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几十年后的今天,每当我看到那些依然坚固的青石护坡,就会想起青春时代与同学们共同流下的汗水。这种亲手参与改变环境的经历,在我心中种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然而,洹河并非一直如此慷慨。随着上游工业的发展,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鱼虾绝迹,泥鳅螃蟹不见了踪影,洹河成了一条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沟。那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河段变得死气沉沉,渡口废弃,木船消失,连河边玩耍的孩子们也不见了踪影。这是洹河记忆中最令人痛心的章节,仿佛看着一位慈祥的母亲日渐憔悴却无能为力。那些年每次路过洹河,心中都会涌起一阵失落与愤怒,为这条承载了无数记忆的母亲河遭受的伤害感到痛心。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洹河迎来了重生。橡皮坝的修建、污染治理的开展,让河水重新恢复了清澈。鱼群回来了,垂钓者的身影重新点缀河岸,拓宽后的古桥车水马龙,两岸建起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洹河不仅恢复了生机,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这种变迁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人类愿意付出努力,自然的恢复力是惊人的。洹河的重生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一种文化与记忆的延续。
站在今日的洹河岸边,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流的现在,更是它穿越时空的生命历程——从甲骨文记载的古老岁月,到我童年时的清澈欢快,再到工业化时期的污染窒息,直至今日的治理重生。洹河如同一位智者,默默见证着沿岸文明的兴衰更迭,承受着人类的索取与伤害,却依然以宽广的胸怀给予我们滋养与启迪。
我的洹河记忆,从童真的渡口经历到惊险的游泳课,从集体劳动的青春汗水到目睹污染时的心痛,再到见证治理后的欣慰,构成了一部个人与河流对话的生命史。这些记忆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们记录了我的成长足迹,更因为它们折射出一条河流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共生关系。洹河教会我尊重自然、珍视环境,也让我明白发展与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如今的洹河两岸,老人们坐在长椅上回忆往昔,孩子们在游乐场嬉戏玩耍,情侣们沿着步道散步谈心。这条古老的河流依然在滋养着新的记忆,续写着新的故事。而我,作为曾经在洹河中呛过水、在河岸上流过汗、为河水污染痛过心的见证者,只想对这条母亲河说:感谢你给予我的一切,包括那些甜蜜的、惊险的、甚至是痛苦的记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对生命、对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愿你的水流永远清澈,愿你的故事永远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