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回复: 3

[多媒体展示] 后天很美好?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139

回帖

11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37
发表于 2023-4-11 2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3-4-11 21:20 编辑

后天很美好?



作者:公民老戎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这是某位曾经风光无两者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近日也见人在网文中提起,它隐含着对现实的一种自傲式的清醒:赢了,固然可以自傲;输了,也有视死如归的豪气。同时,它也颇有一股警世和醒世的意味。但是,它真的警世、醒世了吗?  




    立场决定眼界,境界决定智慧。前面提到的那句“名言”,其内含的立场与境界就相当值得商榷。质言之,它的立场是偏颇的,是立足于自由竞争理论的;其境界也是狭隘的,是囿于个人主义思想的。




    先说个人主义。它所说的“美好”,当然是少数人的“美好”。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了,于是,“后天”的“美好”就只属于最后仍然“活着”的少数“强者”;至于绝大多数人,自然与“美好”无缘,只好与“悲催”相拥而泣了,还得默默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谁让你输了,倒下了,成了“弱者”!




    能把这种众苦独乐的冷酷结局视作天经地义,自然,也必定认同“人与人的命运是不相通的”,也是根本上不相关的。这当然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有什么好多说的呢?




    其次,所谓“今天、明天、后天、明天晚上”,看似只是在说时间,其实是在讲不断升级、激化的自由竞争过程,也就是残酷的个体间相互搏杀的战争,把这当做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且毫不以为值得惊讶。




    再者,真正值得惊奇的是“后天的美好”,它并未将之仅仅视为只属于个体的美好,而是将之等同于、且肯定地视为整个社会整体的美好,这不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理论的翻版吗(即通过竞争,个人自私的努力却给社会带来最多的福利)?




    必须说,资本主义的智慧,就是资本主义的智慧,这水平,这境界!真的没啥可说的了,只能说:就这点想象力,把所有人都当蠢货了吗?




    说白了,资本主义就是认定:人都是自私的、懒惰的,只能让人彼此拿鞭子、拿棍子赶着努力干活,才能给彼此创造福利。一句话,人与人在一起,就注定非要把彼此当成驴子(社畜)来对待不可。这不是蠢货,又是什么?好好的人不做,非要做驴?做畜生?




    你蠢吗?他蠢吗?我蠢吗?我相信,大家都不蠢。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相信这种资本主义蠢话?




    因为,剥削阶级一贯在向人们灌输“少数人优越,多数人差劲,是乌合之众。因此,多数人就该吃苦,只有少数优越者才配享福并统治多数人”的神话。比如,古代皇帝就声称自己是天子(天的儿子)。更过分的则是那类种族主义式的神话,象西方基督教就宣称信教者(实即西方人)是上帝的选民,特受神的眷顾和优宠。言下之意,他们统治世界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让被统治的“贱民”当驴子不也是理所应当的吗?




    相信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那种腐朽的意识其实至今也没有根除。比如,今天的人们仍然秉持有“贵人”、“贱人”的价值与意识,包括种种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在多数人头脑中,仍然下意识地把人分成“高级”些的、“低级”些的,并自动把人归类到其中,区别对待,所谓“鄙视链”、“地域黑”等等,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人与人是有差别,但决不是因为他是贵人或贱人,而是由于社会权力和资源的分配,及其连带的机遇和境遇的不同造成的。一个社会把多数人的权力、资源、机遇都剥夺到少之又少的地步,令多数人的境遇都每况愈下,这要么是生产力极其低下(比如原始社会),要么就是极端的不公。比如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让人彼此视对方为驴子,进行无情竞争(美其名曰“自由竞争”);另一方面,又把少数人单挑出来,捧为精英,远远高于驴子的命运,作威作福。驴子们看着他们炫富、炫智、炫技,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还跑上去追星、当粉丝,自轻自贱。这就是不公。




    一个生产力十分发达,却又十分不公的社会,一定存在着巨大的压迫和剥削。而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生产关系,也绝不是单靠少数人的威权能长期维持的,它必定离不开多数被压迫、被剥削者有意无意的配合与接受。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匹配的。但是,这种匹配是有阶段性特点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早期和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匹配往往不佳,多半是生产力领先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发展,于是,就会有改革或革命,来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逐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其相匹配。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生产关系好比炒菜锅,生产力好比炒菜师傅。锅太大或太小,太厚或太薄(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都不利于炒好菜。那就要改造锅的大小、厚薄程度,直改到它适合炒菜。




    剥削社会的“炒菜锅”就是剥削关系。剥削关系的维持,除了统治者的压迫,还离不开被剥削者有意无意的配合与接受。有意的部分,我们能觉察,有可能有主动意识去追求调整和改变;而无意识的部分就比较难觉察,也就较难去调整和改变。而正是这部分构成剥削关系中极其顽固的一部分,阻碍着人们摆脱其束缚,阻碍进步。这一部分是一个社会负面的意识形态资产,既受到被剥削者无意识的维护,更得到剥削阶级的大力扶持和维护,就如同大多数人存在银行里的现金。




    现金存款看起来是资产,但当利息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如CPI) 时,现金存款就是少数人套在多数人颈上的绳索——穷人存在银行里的钱越多,富人用于赚钱剥削的资本就越雄厚。那么,穷人不存钱就没事了吗?当然不可能。富人会“发钱”给一部分人,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可靠地支配“自己的”钱。可他们还是得把这些钱存进银行(或是通过各种投资注入金融体系),最后还是归富人支配。但这却换来了一部分人对整个体系的衷心支持和拥护。于是,这口锅就支起来了,大小、厚薄也可以人为调节。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就是靠这种神奇的调节术才做到的。




    但资本主义终归是有个末期的。现在的情况是,富人钱太多,而“发钱”的渠道太少。而且,穷人太多太多,也根本够不到富人“发钱”的门槛,连当资本的奴隶都“不配”了。这就造成这口锅既小(太小)又大(太大),既厚又薄,根本无从调节。于是,危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彻底不相适应)就来到了。它不再是经济危机,而是总危机。因为,不仅仅经济方面的变动不足以释放社会内部的压力,就连思想文化(政治)方面的稳定性也正根本地丧失(比如说,美国梦还有人相信吗?美国人都在说让“美国再次伟大”了;瑞士人的百年信用也成了最可笑的笑话了;美国大片还受人膜拜吗?自由民主平等的神话还有说服力吗?等等等等)。一句话,资本主义正肉眼可见地要凉凉了。




    当此百年变局之时,我们头脑中种种隐形负面意识形态资产,就成了进步潮流的绊脚石、新时代的落伍者、我们自带的“拖油瓶”。




    比如,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贵人”、“贱人”思想。这种把人分出贵贱的意识,就是生产力落后时代,人们为了争夺权力、资源而人为设定的分配标签,体现的就是与之相配的社会生产关系(格局)。中国人为了进一步调整贵与贱的紧张关系,还发展出了在身份上的谦虚文化,即自贬式的自称,如鄙人、寡人、小人、奴才、愚兄、贱内、犬子、拙作……,以及扬他式的尊称,如贵姓、大人、老爷、贤弟、X老……加上相关联的敬语、礼节等等,繁密庞杂,蔚为大观。这其中,除了尊老、敬贤及礼貌等基本价值外,其余都属于负面资产,无不折射着剥削社会的落后的等级、贵贱意识,不断帮助复制、生产(复活)着落后、腐朽的社会等级关系、势力心态和歧视心理。




    所以,要改变落后、腐朽的社会剥削关系,最简易的一步,便是自我的思想革新和革命,首先清除我们自己头脑中(关于个体身份)的贵贱意识,真正从心底里树立起人人平等的意识观念、价值信念。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平民,尚且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天的我们连叫一声“公民”、“同志”都不会了吗?(本人从今日起,也不再自贬称自己为“愚夫”了,改为“公民”了。)




    当年,鲁迅从古代中国二千年的历史中看到了“吃人”二字。那么今天的我们则从剥削社会的全部文化中发现了一个字——“分”。




    通过“分”,剥削者就能对多数人分而治之,分而统之,分而化之。比如说,基督教把人群分成上帝的选民(信教者)与异教徒。前者最终都能进天堂,后者注定下地狱。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意识,才酿出了殖民主义和殖民统治这杯毒害、祸害全世界人民数百年的苦酒、毒酒。




    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顽固的等级意识、贵贱分化,但也有更伟大的万物和谐的信仰。因此,中国人从不热衷于殖民主义和统治。反倒是因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而主张“近悦远来”,以德服人。而这恰恰抓住了人类文化的真谛、人类命运的真谛,那就是一个“和”字。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字,就是道与阴、阳。阴阳是分,道是合,是和。“和”统领分,创造合,又衍发新的分,分分合合,和而不同,而又相辅相成,延绵无尽。




    所以说,中国文化既有糟粕,更有精华,精华多,糟粕(相对)少。故能生生不息,不断创新。




    比如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三个字“和为贵”:绿水青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长久共生,那不就等于是永远享用不尽的金山银山吗?同样,“可持续发展”说的还是这三个字“和为贵”:只有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长久共生,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和为贵”,这是根本智。与此相比,资本主义近现代才提出的“环境保护”这类补丁式理念(即先开发再保护),只能说是等而下之的智慧,是后知后觉。




    和为贵,落实到人间,是人人平等,彼此合作(而非片面的自由竞争);落实到国家间,同样是国与国平等,彼此合作。合作得更深入,就自然结成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那就更是和为贵了。




    在和为贵的时代里,今天很和谐,明天更美好,而不必延宕到“后天”,也不必让大多数人倒在“明晚”。这必然会让那些习惯于“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的家伙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无法面对自己可怕的愚蠢,而噬脐莫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主题

139

回帖

11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3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5 17: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3-4-15 18:11 编辑

补充探讨:




意识形态与财富 社会制度与经济运行








    上面的文章讲了资本主义是蠢话,无情竞争是自虐、自残的蠢行。人与人合作共生才是合理选择。




    合作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人的自利倾向却不理会什么合理不合理,只想一味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即“凡我需要,(对我来说)都是合理(的)”。因此,就会有制度性的安排,来处理“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冲突问题,其中自然包含一切暴力性的强制手段。但最重要的则是以“合理”的方式分配“自由”。




    资本主义的“合理”方式是财富,即以占有财富的多少来分配“自由”。但是,说到底,任何“合理”在“自由”面前,(对个人、个体来说)都不够“合理”,也就都会被突破和抛弃,这才会有“犯罪”,乃至灭绝人性。




    因此,在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不择手段攫取财富就成为普遍的公害,却显得极其“合理”(合乎私理而非公理),各种各样的“自由”才能大行其道,而不顾及社会必需的合理性,以至(以“自由灯塔美国”为例)枪支泛滥,吸毒合法,“零元购”猖獗,种族歧视、伤害普遍,种种出人意表的乱象层出不穷,都能被视为是自由的荣景,不必大惊小怪。(所以,美国的铁路天天出轨数次,也“相当合理”。)




    与这样的“自由”相比,中国社会就太不“自由”、太“侵犯人权”了。前面说了,任何“合理”在“自由”面前,都不够“合理”。所以,单纯以“自由”为标准,比如以“美式自由”为标准,来衡量“合理”,都足以“一枪毙命”。这也是西方人相信“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原因。




    那么,在自由面前,还有没有能站得住的“理”呢?




    当然是有的。人类社会历来都是讲理的,直到资本主义借助工业革命开发出近乎无穷无尽的自然力之后,“自由”才大行于世,才跃出“理”表,肆行无忌。因此,当人类普遍掌握自然力,乃至社会之力(而不再仅仅掌握在西方精英手中)之后,理就是一切人的刚需,自由就在其次之后之后之后了。




    首先,对社会而言,第一条公理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故而,天安门城楼上写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就是天字第一号理:掌握了“真理”(大炮)又团结起来的人民拥有最强大的力量,足以震慑一切“自由”。当然,这是以力服人,看似又在“不讲理”了。




    所以,其次,那就来讲理。对个人而言,人的终极需要是得道,而非尽情享乐。古代儒士追求成圣(内圣外王),和尚追求成佛,道士追求成仙,最虔诚的基督徒追求道成肉身,普通中国人追求后继有人,香火不绝,现代西方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这其中都蕴含着一个字“道”——人必然前往之地。但在以往,多数人很难到达,故只能行在途中。




    于是,途中之人就难免要懈怠,要坐下、躺下,甚至掉头回去,走不归路。因为,与得道相比,尽情享乐无异于吸毒。无论成佛、成仙、成圣,都指向成道。古人说,那是极乐(境界)世界,人们据此才构想出仙、佛,而不是凭空虚造。比如说,鹤发童颜,长生不老(指身体机能大大优于同龄老人),乃至返老还童(如白发重新变黑,牙齿重新长出等等生理变化),都是实有之情,并非臆想、谣传。




    过去,古人以为有秘诀,掌握之,就可成仙、成佛,以至传为神话。现代心理学权称为自我实现,同样语焉不详,让人难明所以。




    然而,无论怎样,过去的传统世界,其区别于现代社会的本质之处,就在于讲理、认理,以理为本。这些理就凸显为各种意识形态:如神话、天理、“老理”,人言、家教、师训、乡俗、行规、官法、教法、历法、时令(注意“令”字之意)、节气(“节”有约束之意)……总之是井井有条,条条有理。至于钱财,那是身外之物,是末而非本。舍本逐末者,非坏即劣,既坏且劣,是社会蛀虫,须严防节制,勿令坐大,遗祸人间。




    现代社会讲科学之理,更讲自由。个体不能认同之理,不能被科学证实之理,都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结果,倒洗澡水,连孩子也一起倒掉,“自由”就少了理的约束,就一天天走向过头,走向自由的陷阱,恰如过往走向理的陷阱(天理吃人,压抑人性,埋没人权)。




    一个极其致命的后果是:家庭的价值被淡化,并日趋消解:亲情疏离,不婚,不育,少婚,少育,少子化,老龄化,就是过分“自由”在社会、群体层面的必然体现。而一个隐性的“核炸弹”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消失,人以及人生失去了意义之锚。因为,无人关心人的终极需要。如此,则一切都没有了根本的意义,一切都是演戏。唯一还有些实在的就是当下的感受、体验,以及能带来各种体验的“消费”。于是,一切皆可消费,一切皆成消费。




    当一切都被“消”和“费”之后,就只能迎来死寂、灭亡、解体。比如,“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人还活着,钱没了”。这不是笑话。这就是现代的意识形态(的实例)。




    所以,对现代人而言,必须确切了解的第二条公理则是:钱财不是财富,财富绝非钱财。




    那么,什么是财富?




    财富是社会关系的汇聚及凝聚、浓缩。比如,最容易理解的:名气和权力。它们都是社会关系的汇聚和凝聚。




    换言之,一个社会重视什么,什么就是财富和财富之源。就这个意义而言,意识形态就是“财神”:你宣扬什么,就能把什么变成财富。说到底,财富就是一套符号体系,一种体系化的社会关系的表述方式,一种特化的群体主观




    说到这儿,财富的本质其实也就被揭开了。财富本质上人(类)特有的现象,是自由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自由的重视倾向的具象表达




    一个贫穷的人,可以是精神贵族,他自由的精神,令他能将全世界都视作能充分且真实享受的财富。反之,一个精神贫乏的人,则可能“穷”的只剩下“钱”。




    古人说:仁义值千金,金钱如粪土,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的自由,和对人的终极需要的明晰的认知。




    现代人遗忘了人的终极需要,也就丧失了精神的自由,迷失了财富的根本之源,也就只剩下拥抱金钱,追逐消费和享乐了。




    人与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在终极需要上,也是相通的。进而,人们在财富上,也是相通的。这才能由个体的财富,汇聚并凝聚成社会财富。




    资本主义反人性之道而行之,强行拆分人类,戕害精神,舍本逐末,只顾追求个人之享乐、钱财,从根本上造成人间的对立,根本地打破了财富的汇聚和凝聚之途(恰如今日全球都在纷纷地“去美元化”),最终,必然毁灭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非合作的剥削社会,都是财富公敌,一切剥削社会的经济运行,终将在财富的终极毁灭下,瓦解。过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如此,今日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如此,没有例外。




    剩下的,就是迎接真正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的到来,拥抱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财富,创造更文明、美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系,以及全部的社会运行体系。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万岁!人的真正的自由,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主题

139

回帖

11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37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16: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3-5-11 16:20 编辑

财富本相


作者:公民老戎




    前面说过,财富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自由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自由的重视倾向的具象表达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财富的原始起源在于,生活良好、甚至优越者,为巩固并确保其生活状态长久持续而进行的对周遭环境长期控制努力。因此,从个人层面看,财富对于社会,在本质上必然是一种长期伤害。因为,它使得社会以极少数人为目的,而令社会成为个人的手段、工具、“耗材”,甚至炮灰、牺牲品。用哲学语言来说,财富让个人能将社会(以及其间的人们)物化




    这种物化之念,源于生活良好、甚至优越者(简化称为“成功者”)拥有了足够的生活、生产资料之后的进一步贪欲。此时,最值得拥有的是让社会“愿意”(或干脆说“必须”)来主动维护“成功者”既有的成功,使“成功者”能一直“成功”下去。“成功者”必须创造一种手段,使社会“心甘情愿”这么做。这种手段最终就落实在“财富”身上。




    财富作为掌控周遭环境的手段,就必然要与环境紧密联系。这时,财富对社会的物化目的被隐蔽起来,而变为兑现一般利益的媒介,并被社会、公众所接纳,而等同于钱财。




    于是,财富就具有了两重意义:1、是钱财。这是表象,是诱饵;2、是掌控社会的一个枢纽。这是“里子”。




    在这第二重意义上,财富不可能是钱财,而是能确保收获、聚敛钱财的其他手段,或者戏剧性地说,是“财富密码”。比如说,权力、武力、学说思想、技术、名气、形象、个人魅力……,统称之为“魔力”可也。而魔力的最终目的也不是钱财,而是对社会的掌控,或者说,影响力。正是就这一点来说,财富是社会关系的汇聚、凝聚。




    汇聚的实质是社会力量的汇聚;凝聚的实质是社会整体的一致性,是影响力的更进一步实现。也可以说是影响力的真正实现,即是财富的实现。




    到这一步,成功者其实已经与社会一体化了。不管他是企图物化社会,还是他人,他最终都与他的对象一体化了。因此,他也必定要完全地承担其行动的重大后果:是恶就要承受恶,是善就会收获善,福祸自招。




    而这一点,其实只能证明一个道理:想让一滴水不干,只有融入大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主题

139

回帖

11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37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5: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3-5-12 15:07 编辑

私有财富的本相




    财富一直以来都是私有制社会下的特有现象,是自私的一种具象呈现。“为富不仁”是人们的经验总结。




    财富存在的目的是要让好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但这是为自私的目的而长期采取的错误手段。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好的生活以及其长期持续,必然是个人努力与社会支持的结果。




    片面以私有财富支撑“好生活”的方式,就是只管“我”好,而不管社会好不好。这与人的本性是相悖的,也与长期追求好生活的目的相悖。这正是几千年私有制社会多灾多难,周期律不断轮回的根源所在。




    私有制下的财富,造就了社会中的无数“隔间”(基本是一个家庭一个隔间,甚至一家内还有好几间,夫妻之间还隔着间),将人们一个个隔离开,这正是财富的真正“密码”:只有以“财富私有”和“好生活依靠财富支撑”这两个信条欺哄人们相信,才能拆散社会中人与人的联合、人们普遍的密切合作,也才方便用财富支配人们的行动,实现少数人的财富梦想——让社会“自愿”支持少数人永远幸福生活。




    所以,在社会宏观上,私有财富就是社会的腐蚀剂。




    而在个体微观层面,私有财富更是人性的腐蚀剂




    人性有两个基本方面:渴求自由、自主(独立);与他人连接。




    其中,对自由的渴求出于对内、外在环境的稳定要求。




    在外在上,摆脱受制于人或外物的依赖性(比如农民希望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是无法真正成为人的(终究是某种“奴隶”)。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西游记>解读流水贴》中,我们指出过动物性的两个特征:眷恋仇恨——爱世间的美好,恨世间的痛苦。(注:这是动物的两种根深蒂固的强大精神动力,且基本没有任何创造力,也就基本不会改变动物的基本命运,是白白的精神消耗)




    这动物性的外部根源就在于动物无法摆脱对环境的依赖;而内部根源则是原始情感(即情绪、情感在进化史上,先于意识而出现,位于精神的更深、更原始的层面,不易受意识的掌控。参见《<西游记>解读流水贴》相关内容)这样,忽喜忽怒、大喜大悲就是动物的常态,既折磨,又潜藏极大风险(冲动是魔鬼)。




    人具有强大的意识功能,自然会觉察到自身依赖性带来的种种危害与痛苦,就自发地向往自由并争取之。人的青春期叛逆正是自由的明显萌动。




    在人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外在的独立性(挣钱养活自己,乃至“财务自由”)会被极力争取,而且总是用力过度。而内在的独立性容易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关注的道德素质的重视,就常常不能触及人性的根本,会治标不治本,社会只得倚重法律从外部所施加于人的强力压制和约束。




    要实现个人内在的独立性,就要充分改造人身上的动物性,将眷恋仇恨转化为积极的、与世间良性互动的源动力,并置于智慧的掌控之中。这一过程




    第一,须要在劳动中展开(劳动是与他人的良性合作,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



    第二,须要全面地吃苦,在吃苦中,不断熟悉仇恨的冲击,并学会掌控之,吸纳其力量,转化为良性的活力。而且,人很容易自欺欺人(忠言逆耳),吃苦就揭示了真相,让人看清自己的自欺,从而奋进、跨越;



    第三,须要不断精进,要持续修行。




能真正践行上述三步骤,取得积极成果,才能真正成熟,并逐步成为有境界的人,成就圆满的人性,成就真正值得的自己。




    然而,私有财富的介入,却会打断这一进程,中断人的进步,使人不能获得完整的内在独立性,也就会在精神上过多地要求他人,向人索取(有内在独立性的人不会过度索取,故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




    私有财富首先向人提供了在物质上独立的错觉(其实是转换为了对私有财富的依赖,“守财奴”便充分彰显了这种依赖性)。同时,也向人提供了社会关系上受人重视、被人依赖的错觉(他人在意的其实是财富,不是人)。这样,一个人,一,不再劳动;二,少有吃苦;三,也无法真正精进修行(连基本的劳动与吃苦都没有了,还谈何精进?)。




    到这一步,人就成了躺在财富怀里的“宝宝”,可简称为“财宝”,不仅在外在更依赖物质,在内在上也丧失了不断进步的可能,也就越发地要向动物性倒退、滑落。




    如果,我们把动物性比作动物的“尾巴”,那么,私有财富就“帮”人安回了这根“动物尾巴”。




    近几年来,我们时常看到网上一些“富二代”、“三代”的蠢行、丑行,正是他们亮出了这根“尾巴”。他们炫富、鄙视穷人、仇视国人,其实正是其内在原始动物心理之眷恋(财富、地位)与仇恨的自然且不可遏制的流露。尤其是这种无理性的仇恨,本质上是对自身无能(即无法获得独立性)的怨恨的无意识投射,并“精准”地投向其心中的弱者(不能独立的他们自己正是那个真正的弱者)。这样半兽半人的状态,完全成为了私有财富的诅咒。




    让财富回归社会,才是对财富的救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救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