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6|回复: 2

【转帖】混沌美解析

[复制链接]

74

主题

63

回帖

7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83
发表于 2022-11-21 2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混沌美解析
                                                                                       2014年03月09日 15:03 来源:新民晚报
                                                                            ◆ 姚全兴
  混沌美——现代科学的观点
      现代科学所讲的混沌,是指聚散有法,周行而不殆,回复而不闭。混沌貌似无序,但却俨然有序,且有明确的结构,是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一种内在的随机过程。混沌来自非线性,是变量之间的依从关系蕴含着多值性。混沌始自分叉,继而突变,经过不断的周期变化形成,其变化秩序具有规律性,利用数学中的迭代方程可以证明它存在着一定的序列。混沌现象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一个著名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

  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混沌理论已成为相对论、量子力学问世以后现代物理学的第三次大革命,在人类社会和科学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混沌既不虚无也不神秘,可以通过科学解析。混沌美同样如此。
     以混沌为载体的混沌美,是一种形态特殊而奇妙的美。这种美,中国哲人心向往之,西方智者也为之瞩目。西方古典天文学中有一种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横无际涯、混混沌沌的星云,在宇宙中流动不息,聚散不停,时而吸引,时而排斥。这星云瑰丽而雄浑,显现了叹为观止的混沌美。
    事实上,混沌美不仅在宇宙中存在,在我们身边也存在。例如,当一个人点燃一支烟后,他看到先是一条稳定笔直的烟柱冉冉上升,接着烟柱不断变化,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流动,最后弥漫成混沌状态。他看着这种状态,会悠然自得、浮想联翩,感到面前弥漫的烟雾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美,朦朦胧胧的美。这种美,在天光云影中有,在荷塘月色中有,在大河小溪的湍流中有。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审美观照的眼睛,有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就不难发现。
    但准确地认识混沌美,还需要借助现代科学的解析。不论是天体演化,还是生物变异,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秩序的混乱到高度分化了的单体,从非生物到生物的不断运动过程。可见,混沌既变化又有规律性,特点是有乱有整,乱中见整,形成不齐之齐,无秩序之秩序。这正是形式之美、和谐之美、多样统一之美。
    现在,随着学界的交叉联系,又有新学科科学美学、模糊美学应运而生。前者是科学在美学的介入,是说物理现象大都具有科学美。后者是数学在美学的应用,是说数学的模糊性具有一定的模糊美。这就有可能将混沌美和模糊美的联系和区别,解析得更为确切和科学。这里只指出一点:模糊美的观照、特性、范畴和美感形态比较广泛,世上很多事物都有它的存在和表现。混沌美则因为它兼有哲理和诗意的特点,主要存在于宇宙和文艺领域。
    混沌美的哲理和诗意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朵奇葩,这就是很特殊很重要但至今没有很好研究的范畴——混沌。古代哲人认为,混沌是世界开辟前的状态,也就是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天地》中所说的“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景象。对这种景象的描绘,道教典籍《太始经》中有一段话最为具体而形象:“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滓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甚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这话说得迷离恍惚,但也使人油然而生神奇之情、浩渺之感。
   《老子》中有对混沌的权威解析,其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说明“天下母”的混沌是万物之源的道,而道正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可见混沌的哲理既强且深,决不是浑浑噩噩、虚无缥缈,令人莫名其妙的东西。不仅如此,《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的“恍惚”和“窈冥”,不是纯哲理性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象”(外象)有“物”(内涵)的,而这指的就是混沌的诗意。于是,混沌美的哲理和诗意奇特而美丽,和谐统一、美轮美奂。
    混沌美的哲理和诗意妙不可言,似乎可意会不可言传,原因在于这种美不是清晰明白、一目了然,造成艺术鉴赏、艺术表现和艺术评论一定难度。中国古人的混沌思维出奇制胜,化难为易,使古典文学和艺术焕发奇光异彩。
    混沌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在于它融合了一些特异思维的功能而具有非同寻常的思维特性。例如它融合了原始思维的形象性、想象性、整合性、互渗性,通过“以己度物”,创造的艺术形象古朴而稚拙,有原始艺术狂放不羁的野性。如中国史前文化中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女娲伏羲的神话传说,巫术礼仪的原始歌舞。
    再如混沌思维时往往倾注生命、突出人格、体认自我,于是在大千世界中感兴勃发、诗思奔涌,形成诗性隐喻的情感形象。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为自然人化和艺术风格的诗性思维。先秦诗经的意境、象征和咏叹,楚汉屈骚的深沉、奇异和浪漫,唐宋诗词的婉约、沉郁和豪放,就是如此。
    因此,混沌美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混沌思维,而混沌思维的底蕴是哲学—艺术思维。其雾中花、水中月的美感形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美旨趣,在充分体现间接美的同时,开拓哲学思维的深广自由度,造成艺术思维的时空延展性,使得混沌美融哲理和诗意于一体而奇妙无比。
    空灵——古典美学中的混沌美
    老庄认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其实,美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模模糊糊、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混沌呢?
    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一体相连,古典哲学中的混沌在古典美学中有各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空灵。
    老子心目中的“道”,从古典美学角度看,非常空灵。空灵不仅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形相,而且是艺术性的审美思维现象。混沌和道一样空灵,未尝不可以看作是非具象的审美思维方式,它从无形性、整体性、连续性、变化性上把握审美对象,充分显示了东方的哲学意识和美学特征,以至我们可以这样说:东方哲学和东方美学融合而成的混沌形态,在空灵上体现得再清晰不过了。
    古典美学推崇空灵。宋代严羽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清代叶燮曰:“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原诗》内篇)。可见空灵的妙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言不尽意的“幽渺”、“惝恍”,也就是微茫、依稀、飘忽的模糊或混沌。
    由于混沌的古典美学形态之一是空灵,因此它是不能轻易把握的。它飘逸、迷蒙、捉摸不定,难以用分析的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它,只有通过直觉感受它观照它才能领略它那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象,接近它那变幻不定、光怪陆离的境界。空灵的意象和境界,只能为东方人领略,也只能为深层心理中积淀着庄禅意识的东方哲人智者、文学家、艺术家所把握。
    隐秀——古典文艺中的混沌美
    混沌在中国古典文艺中有多种表述。唐代司空图的《诗品》谓之雄浑,曰:“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这是说诗的气势恢宏,其艺术效果如太空中的游云长风,突出的是混沌的浩瀚气象。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谓之絪缊,曰:“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这是说笔墨形成的絪缊,其艺术效果如浓郁的云气蒸腾,突出的是混沌的弥漫形态。但不管是雄浑还是絪缊,都体现了艺术的混沌美。
    在古典文艺特别是诗词中,混沌美更多的是体现为藏而不露、言不尽意的含蓄。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把烟水苍茫中的含情脉脉,流露得扑朔迷离、低回婉转,极尽混沌美的含蓄功能。再如白居易的《望江南》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其诗意摇曳飘忽、曲折有致,把混沌美的含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中混沌美的典范,是李商隐的诗,其美学形态为隐秀。刘勰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李商隐的隐秀诗多多,代表作《锦瑟》为千古名篇,慨叹坎坷一生,更为深情绵邈,沉郁顿挫,韵味无穷。诗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和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手抱锦瑟的一唱三叹,听到诗人闪烁其词的弦外之音。这种曲径通幽、深情缱绻的混沌美,就是隐秀的艺术特征,把诗意诗情的蕴藉和深邃推向极致,显示了诗人戛戛独造的艺术独创性。
  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脱胎于混沌美的朦胧,在现代文艺中不乏渗透和颇多表现。歌星齐秦唱的情歌《朦胧》,“朦朦胧胧,看过你一眼,从此不曾合眼”,其言不尽意、欲语还休的特色,把情爱中朦胧的情思唱得恍恍惚惚、缠缠绵绵。1980年开始忽然出现一个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的新潮诗派,一时“朦胧诗”风靡诗坛,如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委婉和隐晦的风格,引人注目,广为传颂。
    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中国画坛有识之士对混沌美有了相当的认识,已开始了执着的追求。不少画家摆脱了纤弱无力的情趣,有意识地把混沌美融入自己的笔墨,以朦胧着力表现人与宇宙的存在本体,表现画家的真情之流与艺术的生命之流的内在肌理,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协同互补。在他们笔下,混沌美体现为线条纵横、色块斑斓、形象奇崛的巧妙组合,黄河之魂、龙的传人化成了苍茫、奔腾、激越的奇景幻象。不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版画、水彩画,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节奏、力度、气势和韵味。
 画坛上对混沌美的瞩目和表现,最突出的体现在运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的抽象画中。这种别具一格、独辟蹊径、有着浓重民族风味的抽象画,以朦胧表现混沌,十分耐人寻味。如两幅题为《腾飞》《气游》的画,满纸水墨淋漓、烟云朦胧中,墨韵扩散,回旋,扶摇直上,仿佛有似云非云、似龙非龙之物,喷薄浩然之气,磅礴天地之间。有人问这画的作者:是什么引起你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他莞尔一笑,言简意赅地说:“是混沌的哲学,是混沌之美。”可见,混沌除了古人用来描绘宇宙本源生成状态外,更是一种东方特有的观世态度和表现方式。画家已经从混沌—朦胧的审美感觉,获得一种无意识的原始启示和创造力,熔铸为革故鼎新的艺术生命。
     结语:混沌美从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
    凡是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人,莫不对混沌美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通过文学和艺术的手段,在文字和画面中化为一片浑浩流转、缥缈无际的意境,融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为一体的境界。于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家的作品总有混沌美的种种特征:不确定性、多样性、灵活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特别是模糊性在文学艺术中形成的结构模糊、造型模糊、形象模糊、语汇模糊、色彩模糊和线条模糊,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引起人无穷的美感。这种影影绰绰的艺术美,不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朦胧美吗?
    然而,混沌美在传统艺术中的表现形态,又不只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它至今还保持着它固有的艺术规律性。这就是上述混沌的物理、数学规律性在艺术中的体现。当我们为隐与显、有与无、疏与密、张与弛、开与合、聚与散等混沌而统一的表现方法击节赞叹,以及欣赏中国画的泼墨写意,书法的虚实用笔,古典诗词的意在言外,都有情与景、虚与实、动与静、浓与淡、燥与润等混沌美感的时候,深深感悟混沌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为古今往来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云蒸霞蔚、波澜起伏、纵横捭阖、跌宕多姿心迷神驰的时候,又深深感悟其中有一种超乎常规而又不离准绳的艺术整体性——一的原则。这原则来自老子说的道,也就是混沌。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因此,混沌是一,一是有机的整体。也因此,混沌不是支离破碎,混沌美不是杂乱无章。这是混沌美及其规律性,在冥冥之中统一的显现和控制。真正的中国传统艺术家就是这样,在混沌中呈现有章有法的参差之美,并在混沌中获得自由,熔铸象征,拓展空间,进入无限。
    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结合,促使混沌美成为传统艺术的一种基因或元素。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又必然促使混沌美从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我们相信,混沌美在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也一定在现代艺术中光彩夺目。
注:絪缊[yīn yūn]
1.古代指天地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状态。
2.亦作“ 絪氲 ”。形容云烟弥漫、气氛浓盛的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6

回帖

8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1
发表于 2022-12-16 06: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友所说的混沌美,就是传统诗文化当中的含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3

回帖

7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6 16: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斗山斗士版主临帖赏读,中肯按语!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