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晨钟暮鼓在大雁塔回荡,每一声都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信仰传承。在大雁塔祈福,是千年古刹钟声里的长安禅意与心愿传承。

祈福文化是大雁塔最动人的灵魂所在。
来大雁塔里面的人很多,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香客有不少,其中不乏有外国人。大殿烧香拜佛的人有很多,而偏殿稍显有些冷清,不过财神殿前,却排起了长队,其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国人、国外人都有,我不禁想问:到底有几个是真正信佛的?这些人到底是在拜佛,还是在拜自己的欲望?
这不由得我想起了个话题——
子乐禅:你是在拜佛还是在拜自己的欲望?
排队拜财神,或许是对生活压力的具象化表达——并非简单的“贪欲”,而是对生计保障、家庭安稳的朴素祈愿。双手合十的瞬间,无论心中所求为何,动作本身已构成一种自我安抚。
财神殿前的长队:欲望与信仰的交织,拜佛”与“拜欲望”并非对立
拜佛的本质在于通过虔诚的修行净化内心,而非单纯满足个人欲望。真正的信仰需破除执念,追求内心真实道路,而世俗的祈求往往源于欲望驱动。
今日的长队,恰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焦虑中的延续与变形。
佛教虽讲“破执”,但民间信仰始终与现世诉求紧密相连。从古时的求子、祈雨,到今日的求财、求学业,本质都是借神明之力安顿现世人生。
若将“欲望”理解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本身并无过错。关键在于是否以伤害他人或自我迷失为代价——那些默默排队的人,更多是怀抱希望的努力者。
信仰的本质
佛教强调“心即是佛”,拜佛实为拜自心,通过忏悔与自省实现内心净化。若将佛像视为偶像崇拜,则偏离了佛法核心。
欲望与修行的对立
多数人拜佛时往往带着功利目的(如求财、求姻缘),这种行为更像是向欲望妥协而非修行。真正的修行需破除“我执”,通过放下杂念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中的矛盾
现代寺院常出现“拜佛热”,但若缺乏对佛法的正确认知,容易陷入形式主义。例如盲目祈求结果而忽视因果律,反而会强化执念。
大雁塔的“众生相”:全球化时代的信仰图景
他们或是被盛唐气象吸引,或是好奇东方宗教仪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交汇,有人看热闹,有人被触动——信仰的种子常在不经意间散播。
在大雁塔里,不论国籍、身份,在袅袅青烟前合掌的刹那,所有人都在尝试与高于自身的力量对话。这种对“超越性”的渴望,是人类共通的底色。
寺庙的喧嚣如同一面镜子:恰似硬币的两面
正面映照出人间烟火的温度——人们的焦虑、期待、对幸福的朴素向往;
背面则折射出精神的困顿——当寄托过度依赖外部的“神佛许诺”,是否让内心力量悄然弱化?
真正的修行,或许是在叩拜之后转身直面生活:既怀揣“愿力”的微光,也不忘“自力”的耕耘。毕竟,生活的答案很少在袅袅青烟中显现,却常在脚踏实地时逐渐清晰。
你站在人群中看风景,而你的思考已让这趟旅程有了更深的意义。下次若再去,不妨观察人们离开财神殿时的表情——是释然,是憧憬,还是若有所思?那或许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文图/子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