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回复: 0

远去17/第四章 贡院

[复制链接]

18

主题

0

回帖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0
发表于 2025-8-3 08: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
       越州城基于春秋,勾践在龙山南麓筑起小城,至今遗迹尚存。南宋赵康王南逃越州,朝廷曾两迁于此,人口剧增,商业繁荣。随后官府开始大规模城建;先是扩城设九门:都泗门、五云门,东郭门、稽山门,植利门(南门),偏门(水偏门)、常禧门,迎恩门(西郭门)及三江门(昌安门);次对城内重新规划布局,扩建公用房舍、坊局、仓库、官驿、贡院、府署及校场等;后又建路铺路、挖河浚河、架桥修桥,沟通街坊巷弄,史称“宋城”。经元明清至民国,越州城区再也无大的改变。
       城区九门中有七门通航,内有城河三十多条,全长一百多里。城区布局以河道为骨架,将河、街、路、桥、码头、集市、台门、民居、池塘、园林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街随河走,河随街流;街、路与河或成“一河一街”或“一河两路”。城内河道上有石桥二百多座,还有大小池、塘、潭、荡及湖二十多个。所有城区的河道都可通达,船可划到每个角落,越州城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威尼斯”。
       龙山脚下西首有座大石桥称鲤鱼桥,至于桥名,据说出典有两:一是每到雨季山水下来,西小河里的鲤鱼会在桥下往上冲,水急它就会高高跳起;二是附近是考秀才举人的试场,给个寓意,以期高中。桥北一片原为贡院,为科举取士之地。清末,在古贡院场地上,越州乡绅徐树兰捐银元创办中西学堂,蔡元培曾出任校长,徐锡麟、周树人(鲁迅)曾任教员。解放后改名为越州第一中学,简称越一中或一中。
       一中作为城内最高学府,培养过人才无数,有不少人物在国内国外有名。
       一中,南接胜利路,北有试弄、香粉弄、铁甲营,后靠吕府大院。试弄,这好理解,因为旁边就是考试场所;香粉弄,据传南宋时,这里是生产出售香粉的地方;铁甲营,无疑就是军营,现为军分区驻地;吕府大院,明朝吕宰相之府地,保存尚好。一中东连越州地委,那是座台门建筑。一中的大门斜对红旗路,即原来的仓桥直街,这也是一条颇有历史的文化街。除上提及的外,鲤鱼桥附近还有大通学堂、古越藏书楼。大通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徐锡麟等人为培训武装起义军事干部而创办的一所学校;古越藏书楼,清末徐树兰创办,是我国图书馆史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一中周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走进一中大门便是操场,一条石子路将其分隔为大小操场,左首小操场有个沙坑,右首大操场边上竖立着双杠和单杠,中间有三对篮球架。石子路两侧各竖立着两块黑板报墙,报墙之间有几棵梧桐树。石子路尽头是一排老式教学楼;两层楼房,两侧各有楼梯,上有檐挡雨,均为木制建筑。走过教学楼的中间过道,往前是小球场,左边是食堂和大礼堂,右边是办公区,边上是新建的水泥教学楼,三层楼房,楼前绿化圈内长着一棵大樟树。球场一侧竖着一枚水泥制成的炸弹,纪念抗战;因当年学校曾遭日机轰炸,一中师生迁校到山区办学。炸弹背后那一片办公区与专署相邻,从操场往北,先是教师办公楼,再是空地、杂屋间、乒乓球室、体育活动室、器材室,边上是两层木楼,底层是音乐教室,上面是阅览室、图书馆;相邻有一幢砖石实验楼,里面有块园地,周围是绿植、中间种着菜。学生宿舍楼与实验楼间是一排老式宿舍楼,前有走廊,有一间曾是鲁迅先生的宿舍。过大礼堂向北行,则是两排宿舍,老式的木结构,有两层;前是学生宿舍,后为教师宿舍。最后是围墙,与吕府大院相望。
       一中在城区中心,离大街不远。出校门,左拐便是水澄巷,解放初填河改路取名胜利路;两旁有单位有店铺,行进数百米就是大街。大街,城内唯一一条联通南北的中心大道,两旁排满商店、饭馆、旅馆等,人流不息。
       一中是城内唯一的公办完全中学,初中在木楼,高中在水泥楼,各有十个班。高中生源来自全城,包括城郊几个公社。
小远那个公社同届有九人,其中樟村片四人。
       一中的教师集中了城内最优秀的文化人士。小远的老师,有的是毕业于江城大学,有的是从京城大学、沪市大学过来,有的还是从基层单位借调上来,专业功底扎实、文化素养较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