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溇底
13
初中毕业后,再待在家里就不合适了。事实上毕业前,得公社通知,全班学生步行来到西郭门头的公社,在公社屋后的平地上集会,土台上摆着三张桌子,坐着区社领导及县教育局的领导,台上的横幅写着:某某公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小远才知道原来是动员上山下乡,从县教育局领导的讲话中,小远得知这次毕业生是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即支边,针对的是公社所在地的城镇居民和各大队的社供应户。台上讲得张扬,台下群情振奋,有毕业生心动,相互交头接耳议论起来;会上讲演的领导用手做了个压制的动作,台下安静了,演讲继续。小远听后心情沉重,心想不能冲动,是走还是留?那可是人生的第一步呀。回到家里,他将情况汇报给父母,决定还是父亲来做;父亲回信,大体意见:参加小队务农更加稳妥,有机会还是要读书。
小远准备做田畈了,也不知此一去的风云变幻。牙一咬、心一沉,直接动手做准备。从前村供销社商店买来铁扎、泥落担、扁担、沟铲、镰刀(割麦割菜用)、桔子刀(割稻用)、锄头、菜削、雨衣、毡帽及竹杆木柄等,上好铁扎柄、沟铲柄、镰刀柄、锄头柄及菜削柄等,让木作师傅做了一只拔秧凳。小远来到送双抢报时认识的十队队长家,向生产队报名务农。小队向大队汇报,大队同意。过完年后第一天开工,小远来到小队间,这是开工前集合的地方。小队间在凤溇溇底,几间平房里面堆放着农具、稻草以及其他杂物;旁边是小队猪场,小远的哥农职校毕业后在这里工作;一块大水泥晒场,旁边是仓库,也是几间平房;溇里停着两只水泥船,出畈及载货用,还有几只小划船。一头水牛、一把耕犁、两架水车、三台脚踏脱粒机,还有稻桶、风箱、箩筐、竹席、大小船只以及小队间的房屋,构成生产队的硬资产。春节后农情清淡,派人看看小麦田和油菜田,排排水,其他就是河沿旱地里的地作,如四季豆、青菜等要照料。社员们在小队间坐着搓搓草绳,做春耕的准备,讨论今年种植养殖安排;还有就是评工分。
生产队里评工分还是比较过硬的,因为大家都盯着,计较盘算着。也有参考标准,如一般五分起步,小伙子六分起,壮劳力按十分倒扣,妇女通常五分,大姑娘新媳妇可以再加点;评十分比较难,除了能挑秧担、捻河泥外,还懂种植,被称为“十折劳动力”。工分采用自报公议,按名单进行,报到大名的,先说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评议,最后队长说:举手,没异议就通过,若异议再评议;结果由计分员记下来,记账员(其实就是会计)整理,上报队委会并公布。
工分是生产队里分配的重要依据。部分分配需要考虑按人头,如粮食、稻草、猪肉等必需品,有的则是人头与工分弄个比例分配,如三七、四六、五五,这些按往年或队委会讨论社员无异议确定。
生产队由互助组演化而来,按区域划分,原来互助组有四个,丁家、华溇、凤溇和庙湾;后来并成两个生产队,即凤溇和庙湾。三年困难时期渡过后农业生产恢复,为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又将原来的两个生产队合二为一,也就是现在的第十生产队,简称十队。本生产队的社员为区别之,分别称生产大队为大队,自己的生产队为小队。小队间即小队的房产有两处,原来在庙湾,后来搬到凤溇,有仓库(放粮食)、堆积间(放农具绳子稻草等)。庙湾的房子成为仓库,它们原是后庵的房舍,戏台早已拆除前面成为一片石道地,这些石板不平整,晾晒稻谷得铺上竹席。
小队的田主要在白溇,它在后溇斜对面,东面靠后荡。还有一块田畈较远,在两里水路外的一个大畈,四面环水,离东镇不足两里,可望见东镇的房屋与水塔。经过多年的农田基本建设,小队的这些田都连成了片,大多平整;加上年年轮作,以施有机肥为主,形成难得的良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