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章 发表于 6 天前

陕 南 丧 事



      在陕南家乡,有着“一死众家丧”的淳朴厚重的乡里传承;故而丧事隆重肃穆而繁缛,但却是乡邻质朴憨厚最有力的证明。
  通常,老人一旦奄奄一息,首先要将棺木盖翻转过来,把老人抬出来,准备好寿衣,然后亲人们围在周围,眼含热泪,静静地默送着老人上路。按传统说教,这个时候再难过,也不能哭出声来,以防把走到半路的魂魄给哭回来。泪,只能默默地流;心,只能默默的伤。亲人围视,并不是盼老人离世,而是想听一听老人最后的叮嘱,默送老人最后一程。老人不走的话,对老人和亲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和痛苦。
老人一旦咽气,亲人们才能放声大哭几声,就忙着烧落气纸,化往生钱,穿上早就准备好的寿衣。先去请地方上懂行的乡贤到家来主持丧事,再叫一些相好邻里前来帮忙。因为亲人们现在都成了孝子,要为老人守灵,来了吊丧的客人需要人帮忙端茶奉烟,接来送往。
      往时信息闭塞,主事的通常会分派几个人去给三党六亲报丧;如今信息灵通、交通便利了,就派人打一通电话,或派辆车去走一趟就可以了。在通知亲友悼唁信息的同时,主东还得着人去请看地的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根据亡者的生年死月以及利宜吉凶,确定造葬的方向位置,卜定出殡葬期,写出课帖(即老人生辰,去世的时间,祭主夫妇儿女的禁忌以及属相合局、时年利方以及葬向方位等),有点像算命吉凶文谍。
      收到孝家丧讯通知,亲友们会从各地急急赶来吊丧,并领到头巾或孝帽。孝帽通常为白布,分三个层阶。较亡者低一个辈份的主孝(子侄辈)布长七尺,从孝六尺;较亡者低两辈的(孙辈),孝布长为五尺。较亡者低三辈的(玄孙),孝布长为四尺。孝布是1.2尺宽的白布头巾,从前额向后折成帽状,再以麻索束住套在头上既可。现下有些地方嫌披麻戴孝太过繁琐,就从网上采购了印有白色孝字的黑袖筒予以替代。也有戴孝仅限直系儿孙,他人不再披麻只戴个黑底白孝字胸章的。关于丧期执事、置办饭菜、延请歌师道仙、吊丧做道、掘墓打井、出殡帮抬及丧葬应用物事筹备等事物,都由督管一手打理。所以,老人丧葬过程的隆重与否,既体现祭主家族经济及人脉实力,也可印证乡亲的淳朴以及村子的团结和谐,很多场景,都让人徒生感动,彰显悲壮。
  由于地理大师课定了出殡吉日,丧柩一般情况下都得在祭主家停放几天,具体停柩时间长短,均以出殡日长短为限。县城多是三天出殡,乡下却按地理大师课选的日子丧葬,有的三五天,有的十天半个月。每到晚上,四里八村许多闻讯而来的乡邻来为老人奔丧吊唁。孝家多会撑四五桌麻将,买几十幅扑克供乡邻娱乐守夜;夏天置办些电扇降温,冬天常燃起几大堆柴火供暖。
      在陕南,唱孝歌是贯穿丧葬全过程必不可少的项目。因为停柩这几天不能让亡灵空寂,来宾冷场,所以古时候的陕南人就想了一个用唱孝歌陪亡人度劫,陪吊唁者消磨时间守夜的办法。唱孝歌也有讲究,聘请的歌师必须口才好、学问深。开场就唱开歌路,接着就用阴板哭腔唱几天的书本(故事)。每到午夜,要烧更纸祭亡灵,祭主的近亲们都会在灵堂守到此时为亡者上香;在老家,烧更纸时上香的人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这样既说明亡者生前德高望重,也证明亡者的儿孙们在地方上声望显赫。除了每夜唱孝歌外,通常在出殡的头天要为亡者做一场法事(俗称开烟火)。家庭富裕的,请圣设坛做三三见九的大法事。普通些的,多是做个早起晚散的小法事。别看农村丧葬,规矩章法也是很严谨的。临出殡前夜,唱孝歌的阴板要变为阳腔,杂揉花鼓调《还阳》,送完祝福,歌师要送圣安五方,远远地丢了锣鼓,这一场孝歌才算圆满收官。
现下偶有家财富庶的人家与时俱进,一掷千金雇请大型文化传媒公司布置豪华灵堂,从外地高薪聘请了戏班子或歌舞团,驻守灵堂搭台唱戏、跳舞、杂耍、拼鼓、斗法;夜夜笙歌、日日劲舞;看新鲜的人头攒动,掌声雷动;孝家为此名传遐迩,成为人人乐道的盛事。
      祭奠吊唁期间,孝家必要为来宾及执事的乡亲做饭炒菜开席,以示感谢。席一般在傍晚时分开始,条件好的主东都弄的八大件,六个凉菜,六个热盘,中间穿插上六个蒸炒的汤碗,涵盖了鸡、鸭、猪、牛、羊、鱼、蛋、蔬八大菜肴。条件中等的就弄个十大碗,荤素各五个菜,中间一荤一素上两个汤。条件差的,至少也要弄个两荤六素一个汤。虽然在招待和支应的过程中祭主会承受很多麻烦,但看到吊唁的人越多,帮忙的都各尽其职,心里却是由衷的高兴,恨不得把席面弄得更丰盛、场面弄得更浩大,事儿办得更隆重些。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乡亲们多是不愿他破费置办招待的。大家旦凡听闻家境不好的家死了人,本着一死众家丧的精神,一拥而上,麻利地将亡人入棺送山安葬,从没人人前背后抱怨说过一句闲话,可见乡亲的厚道与真诚。
      安葬前夕,乐队入场后、亲友会送上花圈、女儿女婿会送上官罩和猪头祭、亲家会送来炮火(大锣大鼓的乐队),在门前场坝上撑开摊子,吹笙斗鼓,各显神威。坐台乐队是专务迎接来客的,花灯纸伞是逝者灵堂的装帧,官罩盖于灵柩之上意寓见棺发财。对于送纸扎、灵屋、花圈、火炮份子的,督管会根据辈分及与逝者的关系分先后次序来一一迎接。此时孝子们会跟着乐队捧起灵牌前往路口跪迎来宾。被迎进家中的客人会被管事的人领进灵堂,绕着棺柩转三圈,然后依次上香、敬茶、敬烟、入坐,再招待着吃饭。来宾用毕晚膳,孝堂歌场一个重要的仪式就将开场,那就是为亡人献祭。献祭也分几个章节。先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来念祭文,这时候,念的人声泪俱下,听的人热泪盈眶。接下来,逝者的亲人们会把早就准备好的四碗饭菜和一应烟酒在乐队的吹打中,端到死者的灵前。奉酒献饭之后,还会端来三五盘的水果副食,称为献食。最后孝子们齐聚灵堂,跪祭燃香焚纸。
焚化了灵屋,烧毕了更纸,就要合棺出柩。此时管事的会聚齐孝子,安排好合棺的匠师和抬棺的汉子们。主事的会要求孝子们肃穆地在灵柩右边排成一行,待合棺师打开棺柩盖,揭开亡人遮面纸,孝子们从右至左绕行棺柩,见亡者最后一面。接着合棺师会以最快的速度合棺封柩。收拾停当,主事的让孝家找两床被子或单子遮挡住大门左右的门柱,要求抬棺汉子不得出声戏耍、不得蹬门拖拽、在沉沉的一声“起”喝声中,围在棺柩四周的众抬棺人严肃有序,稳健舒缓地以手托起棺柩,穿堂出室,越槛拾阶将灵棺抬出孝家厅堂,来到孝家屋外场地。主事的会在前方引导,抬棺的会根据主事的指导回龙三圈(将棺木抬起按顺时针方向转三圈,表示辞祖、辞堂、辞地方),然后将棺柩稳稳地平放在早就备好的双橙上,孝子会立即将香案移至棺前,礼恭毕敬地燃香焚纸,至此,出柩既告完成。
       吃完帮抬席,祭主聘请的督管和丧夫头会代表主东(也有的是逝者的儿子)说些客套话,表示对前来帮忙者的感激之情以及送葬归山时注意事项。丧夫头(副督管)会根据地理先生课定的时间,安排帮抬的好汉们给棺木扎软下(用竹蔑做成软索将棺材逢中捆起来),打平床(用两根长木头做成弹架样,再将棺木放置其上),绑龙绳(用九股麻索大绳将棺木与平床紧密地扭绑在一起);旦听督管一声大喊“启棺啰……”鼓乐大作,鞭炮轰鸣,孝子一跃登棺,将碗中米饭竹筷往前后左右一撒(是为镇邪神安游魂),众帮抬的好汉们各就各位,雷应一声“喏”,抬棺上肩,启步就走。      
      运送灵柩的过程可谓惊天动地,孝子们哭天抢地,颇有些生离死别的境象。往时乡下交通不甚便利,坟地又多在半山腰上,抬丧的路段少不得仄逼陡峭;为策安全,管事的就在灵柩官罩下用白布栓成十来米长的扯纤布,孝子们一边哭一边把扯纤布搭在肩膀上,随着乐队的乐声,慢慢的向坟地挺进;既卫护了棺柩,又给抬棺的众好汉减轻了压力。那会儿,孝子们头顶上的白孝布、扛在肩上的扯纤布会形成半条街、一条街、几里路、一面坡的白色流动的河流;再加杂着一溜数行绵延几百米的花圈、惊天动地的鼓乐声、唢呐声、鞭炮声;那阵仗,那气派三五个月后还能成为一些老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浓浓的悲怆笼罩着每个送葬的人的心,过往的争执、斗气、扯皮、诅咒都在那一刹那烟消云散,盘萦大家心头的都是对往昔美好瞬间的回味与追忆,以及对人生如苍狗过隙刹那生死的唏嘘。
      等灵柩安放到墓穴中,地仙照准了子午向,帮抬的对准了阴阳线落棺就位。督管一声令下,部分人返回祭主家,送桌橙的送桌橙、扫地下的扫地下、清理厨房的清理厨房、拆棚的拆棚、装垃圾的装垃圾;各司其职,将祭主家里里外外清扫洁净……留在墓地的那些人也不闲着,一拥而上,前一排后一排地交换着铲土填埋。数不清的铁锨铲着坟地周围的土,尘土飞扬中,壮观的场面不但诠释着邻里乡亲的厚道与朴实,更彰显出故乡人的和谐与友善。
   亡者入土为安,祭主心存感恩。故乡丧事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缓缓落幕,成为过往、成为传统、成为乡愁和传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 南 丧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