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20/第四章 贡院
20小远的写作被学校所赏识。周一早上返校,小远他们走进校门,看到黑板报前聚集着几个人,“咿,黑板报更新了”,走在前面的同学说了句,小远说了声:“哦”,岩西从人群里了挤了出来,对小远说:“有你的大作哩”,小远他们四人连忙将头伸了进去,才找到小远那篇写农村新貌的作文被抄在进校大道边的黑板报上,还有署名;“啊,不敢当不敢当,大家抬爱了”小远有点不知所措地嚷道。
班里要小远在年级段集会作发言,小远想了想应承下来。写了初稿,先与班委们交流,作了修改,再到办公室请教班主任即语文老师,做了完善。那天在小操场,十个班的同学拿着课椅坐了下来,听取各班发言。按顺序,小远第二个上台,在课桌前站立,手里展开发言稿,看着下面黑压压一大片的同学还有老师、领导,小远不免紧张,毕竟这么多人的大会上发言可是第一次。小远停了一下,定定了神,仿照前面发言者试了下话筒,就宣读起发言稿来,书面话一句句脱口而出;读着读着,突然语文老师在课中的朗读印入脑海,小远这时读得有节奏也流畅得多了,这也是一种锻炼。
进入高二,工宣队进驻,正式上课的时间有所压缩,部分上课时间改为听广播、听报告、参观、学习、开批判会等活动。听报告在礼堂,比较正式,报告内容针对当前形势,报告人有知青、有工人、有军人,也有干部。听广播,其实是在坐在教室里听报告,更多的是听取中央文件。参观,有工厂、农村。学习,学习传达的文件精神、毛选,还有宣传部门的文章。开批判会,则是结合学习,大家写批判文章,然后组织集中宣读。
高中学习并非死读书,学校安排学生参观城内较大的企业。小远他们班步行到昌安门外的造纸厂参观。看到厂外一大片水域,远处是江河纵横并夹杂着辽阔的田畈,河两边散落着村庄;小远心想:越州真不愧水乡之称。走进简陋的厂门,不远处有个用土砖及水泥彻成的沉淀池,将原料浸在池里然后制成纸浆,纸浆处理后再制成纸,然后包装成制品出厂。厂的规模不大,半机械化作业;小远看到工人们赤膊光脚、汗流浃背,比较幸苦。学校又安排小远他们班到茶厂参观,大家步行来到坐落在人民公园对面的茶厂,一进厂门就是阵阵茶香扑鼻,整个厂相对整洁。进入车间,半机械化作业,带领参观的技术员告诉学生:这里生产的是越州特产—珠茶,以前可是皇帝的贡品。小远手抓成品看了一下,茶叶卷成象小圆珠,怪不得以此取名。同学们议论着,小远突然想起了曾经吃过的贡瓜,那是用小黄瓜加红酱腌制而成的越州特产,甜脆鲜,也是以前的贡品。
高中有学工学农。学校安排小远班去机床厂劳动,厂里安排汽车来校接人。解放牌卡车开到校门口,副驾车门开跳下一位工人将车厢挡板放下,然后登上车叫学生们上车,小远看样学样,用右脚在在挡板下的轮胎上蹬一下,那位工人伸手拉一把,小远就上了车厢;其他男生也仿照上车,然后再拉胆大的女生;小远看到有个大点的女生向他伸手就拉她上来,又一次接触女生的小手,这感觉,呵呵。胆小的女生们不敢上车,她们就结伴步行去厂,厂离学校也不太远,也就是两里左右。小远站在前排扶着驾驶室下的边沿,中间的同学抓扶着边上同学;汽车开动起了速度,沿大街向南驶去。风吹向小远,街道两边的商店向后急速退去,小远第一次领略什么是风驰电掣的感觉。卡车右拐到厂门口,大家跳下车进入厂里,等了会,学生到齐。班主任领着学生跟着厂领导来到会议室,大家坐下,听取工厂情况介绍及学生们的劳动安排;然后厂领导带同学们去车间参观工人们的劳动,高大的车间里,两侧机床一溜排开,工人们正在加工产品部件;厂领导边走边介绍着,小远看到也有不少年轻女工在车床前熟练地操作。随后班主任将班委召集在一起,讨论了如何组织及分工。小远他们组被安排到厂空地上,对堆放的机床底座进行人工除锈;每人领了砂纸,蹲着擦着铁锈。同学们三三两两成一群,边擦边聊着天;相互熟悉着、交流着,劳动也就熟练多了。小远他们组有男生女生,男女组合一起劳动,也印证了乡村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
小远还随全班参加了挖防空洞的劳动。根据指挥部的要求,学校分配小远他们班去六中操场参加深挖防空洞的劳动。六中在城区另一座山附近,操场边上有一口深井直通底下的防空洞,从井里传送出大量泥土需要人工搬走,小远他们用簸箕装入这些泥土,然后两人一组,将它拉抬到校门外的河埠头,再由船将其运走。
学农开始,对农活小远不陌生,这次去的是林场。每个学生准备铺盖、背包,林场安排货车接送。到了林场,学生们被安排在他们的集体宿舍住下,在林场食堂搭伙吃饭,真是同吃同住还有同劳动。第二天一早大家吃过早饭,到农具间领取农具,就跟着林场工人上山。那是一片半山区,山头不高,山坡土层还可以,大家照着工人的样子和指导,松着土。工余休息时,工人向大家介绍这是黑松,有什么特点;大家分开掘地松土,休息时,小远坐在山头,望着周围的山林,感觉人类的不易、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林场的劳动及生活比工厂学工苦和累,尤其是山里蚊子真是个大,叮咬得实在受不了,做蚊烟堆不行,毕竟是林区,大家只好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或用报纸折成扇面赶着;也有同学似乎具先见之明,从袋里掏出风油精涂抹起来,旁边同学发现后,大家猛地将他扑倒在地,争抢那个小圆盒,结果叠起罗汉,大家嘴上还起哄:“藏在哪里?”、“赶紧掏出来!”、“不然要你小命”,搜到者手一松就被另一人抢走,然后是传花击鼓,抢到者每人抠一下,很快成为空盒,只好找人再去买。
林场距精神病医院不远,小远他们感到好奇,大家也分不清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区别,因为平时同学间有争执就会叫对方:诺咯神经病。下午干活休息时,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晚饭吃得快点,去精神病医院看看。这伙人吃完晚饭,向班长打了招呼,班长叮嘱:不要走散,早点回来。几个同学就在认得路线的同学带领下前行,走出驻地上公路,前行一段右拐进入乡村机耕路;两边一大片田地。又拐过两道弯,走上山坡,一会,来到医院,被门卫拦住,领头的同学好话说尽,还是不让进,大家只好退一步,爬上附近的高坡,远望着医院,只见围墙内,有两排二层砖楼,还有一些附属平房,有支烟囱的肯定是食堂;大家边看边议论着,有几位想象着:房间内被铁链栓着的病人,扶着铁栅栏,伸出手,装扮着怪状,呼喊着语无伦次的声音。也有人说:文呆甭用铁链栓着咯;还有人回忆自己碰到过的神经病人,有声有色志描绘着。聊了一阵,看看天色黑下来,大家悻悻返回住处。
观看体育比赛和电影增添了高中时代的生活情趣。灯光球场即劳动路口的室内球场,是城区篮球训练和比赛场地。钢架大棚,棚顶装有小太阳,小远一进场眼睛有点不适应。那晚是市区比赛,由厂矿组队,队员生猛,抢断积极,作风顽强,有位队员投篮厉害,一出手就“唰”地入篮,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大家坐在看台上,议论着越州的篮球现状,小远听说有位“马山大人”,个子二米多,市队曾招揽过,但其年龄偏大,转身不灵活,最后未能入队。小远想起来了,好像有一次在大街上看到过一男子,瘦长个,旁边的人只在他的肋下,身体比例感觉不太协调,就说:我好像上次在街上碰到过;大家又以此为话题热聊起来。
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比赛通常在城内学校礼堂举行。一天小远他们得知全省乒乓球比赛将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寝室里大家一阵欢呼。晚饭后,小远他们赶到礼堂,里面已经摆好球台、挡板、计分桌,地下划好了线。学校观赛有人数限制,小远总算抽到了一场,坐在礼堂的台阶上,睁大眼睛看着白色小球来来回回,运动员发球、接球姿势漂亮,扣球凶狠,比赛高潮时,掌声雷动,“加油”声不断。羽毛球和排球比赛的观赛,小远没抽到门票。只看到高大的球员进进出出,感到运动员的体质真的不错,特别是排球运动员长得真高,几位女队员漂亮健壮身材不错。
影院在县前街,那里是城区中心,离学校不远。街道不宽但很短,两旁梧桐,树枝交叉挡住阳光,南侧的梅林饭店颇有特色,经营自己的特色品种;对面是城区派出所,深深的长走廊给人以压抑感。派出所过去便是鲁迅电影院和工人文化宫。工人文化宫专门为职工提供文化活动场地,春节、五一、国庆均有活动,人流涌动;平时也放映电影,组织各种比赛,主要是棋类、桥牌比赛。电影院门口有口井,右侧有炒货店,经营着各种瓜子、花生、罗汉豆、毛豆等。电影院靠右是宣传窗和售票处,每到华灯初上,这里挤满人,人声鼎沸,路两边站满了叫卖小吃瓜子香烟的摊贩,除炒瓜子炒花生外,还有咸煮豆腐干、茶叶蛋、咸煮毛豆、冻米胖、六谷胖、年糕胖、爆开罗汉豆、姜结糖、炒番薯片、热大菱、熟酱大菱等,咸煮豆腐干与茶叶蛋放在钢精锅里,下面是只烧着的小煤炉;而热的大菱放在钢精锅里外用旧花絮捂着。夏季,则是各种瓜,蒲瓜、脆瓜、西瓜,西瓜切成块,放在纱罩内;还有卖棒冰的,自行车后架上固定着一只木箱,外面写着两个大字:棒冰,箱内用旧花絮捂着贩来的棒冰,有白糖棒冰、绿豆棒冰;卖者用木块拍着箱子,“叭叭叭”,紧接着吆喝:棒冰棒冰、白糖棒冰、绿豆棒冰。秋季,栗子上市,炒制者将大煤球炉放在露天下,上搁一口大铁锅,用粗砂翻炒着栗子;边炒边吆喝:糖炒栗子、糖炒栗子来埭哉,喷香蜜甜咯糖炒栗子。而售票窗口一溜人排队买票,大多是年青小伙,旁边陪着的姑娘则肯定是他的对象,谈恋爱看电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排着队的人有时也碰到有人走近问:票要勿要,就是这场的,我多买哉;来人是退票,通常出原价,怕对方不相信,还解释着:伢对象今天请假请勿出,多了一张;对方拿着电影票,看着座位号,再看看对方,才缓慢地掏出钱来,递给退票者。也有人是黄牛,贩卖票的,那出价会高些。有的人想看电影,但囊中羞涩,他会磨磨蹭蹭到上映了,才走向黄牛,这时票价就打折了。
小远他们学校组织观看电影通常选择鲁迅电影院。影片内容肯定具教育意义。有科教片、故事片,黑白换成彩色,学校里有了电视机,有时组织观看节目。工宣队进驻学校后,设立工宣站,经常放电影。有时小远他们几个也溜出来看几次电影。男孩喜欢的是战斗片,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战斗的早晨》以及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卖花姑娘》等。尤其是学校组织观看《卖花姑娘》,看得小远他们热泪盈眶,电影院内无不是小声的抽泣和抹泪的动作。
班级里经常会传消息,哪里晚上放电影。小远他们吃完晚饭,赶到放电影的场地,观看露天电影,西郭门头的炼染厂、北海畈的运输公司等地均留下小远他们的足迹。
班级组织的春游,选择了东湖和人民公园。
东湖在五市门外五里,大家列队步行。出校门,穿过大街,进入东街,过东双桥,左拐进入五市门头;右拐出五市门,沿104国道东行,只见国道两边全是麦田和油菜花,不远处便是江甬运河。行进一阵后,已能望见东湖的山。右拐进入沙石路,这是机耕路,老师讲:两边是东湖农场的田。东湖农场,小远在乡下听说过,主要培育当地适宜的良种以及农业技术的实验。跨过一座大石桥,就是东湖的大门,这是一个石框门,里面果然风景如画,大家兴奋起来。小远在初中拉练时来到一次,但未在里面好好游玩。
东湖是本省三大名湖之一,与省城的西湖、加城的南湖齐名;东湖以“天下第一盆景”闻名,特点是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及亭台楼阁完美组合,据说东湖中的奇石、奇洞、崖壁均为古代采石形成。
进入大门的稷寿楼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亲手设计的,分为上下两层。解放初期毛主席在省委书记陪同下曾来过东湖,在这楼下的八仙桌边坐下谈论,还保存着当年主席游览东湖的照片资料。
大家沿湖边前行,看到位于霞川桥旁边的峭壁上,有“仙桃洞”三个大字,桃形石门半露出水面。相传曾有神仙在此采摘仙桃,乌篷船可以由洞门进去。
同学们三三两两向前走着,湖边有柳树和石凳,小远他们在石凳上歇一会,看着聊着。见人过来起身继续前行,过石桥后看到一间屋,上方的牌匾中书有:陶社;众人进去一看,展出的图片及说明,知道这里是纪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陶先生,光复会首领,与秋瑾、徐锡麟为越州推翻满清之先烈。当年孙中山先生来越专门到东湖陶社拜祀陶成章先生,曾留下一张合影,这张合影挂在陶社。
学校还组织参观名胜古迹为小远他们打通文化脉络。越州又称“名士之乡”,城内名人故居不少。
长桥在城内算最大最高的石桥,解放后将上下桥面改成水泥坡,坡不宽但很长。桥下踏道边停泊着十多只乌篷船,这里也是埠船在城内停靠点。戴着乌毡帽的船头脑们坐在船尾,边聊天边咪着老酒,等待着乘客的到来。
长桥西首的“百岁堂”是周总理祖居,台门建筑,坐北朝南有三进。堂屋:正厅,聚众议事、祭祖拜佛所在,匾额、对联、画桌、太师椅及八仙桌等不好缺;天井:石板道地,一角配置石池与盆景,边上栽有竹、桂花树等;侧厢:偏房,放杂物或临时住人;座楼:正式居所,两层楼,主人们住楼上;吃饭间:八仙桌、长条凳等;后面的灶头间:三眼大灶、水缸、樑橱、墩头、长条桌、长凳等;还有就是檐廊,廊下行走可直通各厅室,遮阳避雨。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总理祖居,学习总理当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小远领略了典型的台门建筑,了解总理的经历,他在抗战初期来到越州,宣传抗日,顺便探亲访友。
鲁迅路,有咸亨酒店、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和三昧书屋,它们是鲁迅故居、鲁迅祖居和鲁迅作品中的两处景点。
小远他们排着队向大街行进,在大云桥左拐进入鲁迅路,先看到的是咸亨酒店,就在路边,这是临街几间房屋,一个曲形柜台,几张木桌,柜台前一柱子上挂着一幅字:“太白遗风”,门窗外叠着几只老酒坛。过新建路便是周家新台门即鲁迅故居,小远他们走了进去,鲁迅故居住房较简陋:东首楼下堂前,为吃饭、会客之地,后半间是鲁迅母亲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为鲁迅祖母房间,西首次间是鲁迅出生之处;楼后一天井,有几间平房为灶间及杂物堆积间;屋后是较大的园地,这就是“百草园”,鲁迅小时候在这里野搞。来到鲁迅纪念馆,大厅中汉白玉台上放着鲁迅的头像,后面墙上有他的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小远记得,这两句话文章中常被引用。两边靠墙的玻璃柜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如手稿、期刊、著作、信件等,墙上有图片、照片及文字说明,还有部分是当年越州的景色、实物等;小远他们边看边聊着,大家都为本地能出文豪而兴奋,尤其是毛主席的评价。纪念馆出口往东行是周家老台门,小远他们没进去,而是去了小河对面的三昧书屋,这里是鲁迅童年读书的私塾。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提到过。小远他们在这里了解到清末那时越州人读书的情况。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徐文长故居。徐文长即徐渭,明代大文学家,他的故居叫青藤书屋,在后巷附近。小远他们排队步行来到书屋,走进小台门,里面是一个不大的园子,种着竹、芭蕉和桂花树。有一口古井,里面水很清。前行是一个圆洞门,进去边上有口石池,后面便是两楼两底的房屋,里面陈设简陋,有一些纪念品的展示,如徐渭的书法和画作。这也反映出当年徐渭的清贫。民间流传下来有关徐渭即徐文长的故事不少,有些小远在乡下就听人讲过。
城里的学习既紧张又活泼,课本的内容尽管不多,但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也努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纯洁而友善。虽学校有些课堂外的活动,但给了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小远在这里得到了高水平老师的指教,结识了不同阶层或出身的同学,拓展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野。
周末、假期,小远会帮忙母亲做家务,饲养鸡鸭猪,烧菜做饭,背谷轧米。特别在暑期,背草、晒草、还有家务事,减轻母亲的负担。上午在廊下看看借来的小说,听听收音机,也与聚在一起忙活的大妈媳妇姑娘谈天说地;对面的王嫂要帮忙烧火或搬东西,他立马赶过去;看到大道地里晒着谷,遇到突然下大雨,小远也会伸手一把。上午没事,小远会去大队保健所走走,那里有人则可以聊聊天。双抢忙时,小远还参加农作。
一天课余,小远单独走出学校,来到大街上,先去年新华书店看了一阵子书。出来路过相邻的烟糖零售商店,靠窗有一排长条背椅供顾客等待或休息。小远感觉有时间也有点困,就坐在椅上歇一会,眯起眼睛打了一会盹,马上被人声惊醒。小远抬头,看着营业员们的忙碌,招呼、询问、答复、取物、称重、包扎及收款,心里感受着;然后将目光转向窗外,看着街上匆匆行走的路人,突然小远的脑子里一闪,想到了自己已经度过近四分之一的人生,想到自己的曲折、曾在田畈里的流汗、劳动,感叹人的生存之难,联想到自己的将来究竟会怎样?不免对自己的前程感到迷茫和担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