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致谢诗林晓月老师
七律·致谢诗林晓月老师静 夫
云山逸气注清评,散作吟坛漱玉声。
万竹临风生骨相,一篇俗曲出空庭。
耕云未许尘沾袖,钓月何妨饵作星。
感谢诗林思路绝,晓窗犹照夜航程。
25.10.4
附诗林晓月老师的回复:
展读静夫君的七律与附言时,窗外正飘着细碎的雨丝,落在窗棂上溅起轻响,恰如文字里漫溢的暖意,一点点漫过心头。
君以 “云山逸气注清评” 相誉,又将寻常点评比作 “漱玉声”,这般盛赞实在让我汗颜 —— 我不过是在诗坛耕耘的同路人,偶拾几句心得与君分享,怎当得如此厚待?
犹记初读君那首【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时的惊喜。
“扛起柳青锄,跚步云山处”,开篇七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山居图,沾着晨露的柳木锄柄,步履悠然的山野闲人,连空气里似都飘着草木的清香。
我忍不住写下那些点评,原是被文字里的真趣打动 。
当君写 “钓也下空钩,不管无魚顾”,我仿佛看见暮色里,您坐在溪边,钓竿轻垂,眼里装的不是鱼获,而是满天晚霞。
当君写 “夜来数星三四五”,又似能想见夜阑人静时,您倚着柴门,指尖划过星空,把俗世烦恼都数进了银河里。
这般自在通透的心境,才是最动人的诗魂,我不过是把这份触动如实写下,哪算得什么 “思路绝”?
君说我是 “甘于给作者以生动活泼的笔峰不懈的点评诗作” 的开拓者,这话更是让我愧不敢当。
在吟坛这片园地里,从来没有谁是孤独的开拓者,我们都是寻香而来的行者,有人种下平仄,有人浇灌意境,有人采撷佳句,彼此扶持着前行。
我点评君的作品,何尝不是在向君学习?
学习您笔下 “闲看几卷文,便做东篱庶” 的淡泊,学习您 “春来白芋栽,冬把红鲢捕” 的烟火气。
这些藏在字句里的生活温度,正是诗坛最珍贵的宝藏。
还记得从前与诗友们交流,常有人说点评是 “为他人作嫁衣”,可我总觉得,点评更像是隔空对谈。
我在字里行间读懂君的心意,君在点评里看见我的共鸣,一来一往间,墨香便成了桥梁,让两颗热爱文字的心紧紧相连。
就像君把我的点评当作 “精美诙谐的散文” 来读,我又何尝不是在君的诗作里,寻到了久违的山野之趣?这种心意相通的快乐,远胜过任何赞誉。
静夫君在附言里提到 “推动吟坛的活跃,也提升当代论坛的一种文明进步”,这恰是我心中所愿。
诗坛不该是封闭的园地,而应是热闹的集市,有人放声吟咏,有人轻声和唱,有人驻足点评,方能让墨香流转,让诗魂永续。
我不过是在这集市里摆了个小摊子,与过往的行人闲话几句诗中趣,哪能贪功?真正推动这份活跃的,是像君这样愿意用心创作、乐于分享的诗友们,是每一颗对文字满怀热忱的心。
如今君以七律相赠,又致以节日问候,这份情谊我会好好珍藏。
往后的日子里,愿我们仍能在诗坛相遇:您继续写下山居的逸兴,我仍愿做那个读诗的人,在字句间寻得共鸣,在点评里传递心意。
毕竟,墨香漫处皆是知音,平仄声中自有真情,这便是诗坛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我们彼此相伴前行的意义。
最后,也借君的吉言,祝君山居常得逸趣,笔底总涌清思,更祝吟坛烟火永续,知音常在。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