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留岁月金
人生行至六十,方知记忆如筛,滤尽了眼前琐事,却将过往的砂金留存心底。未来的光景难测,倒是旧日的点滴愈发清晰。趁着这些画面尚未褪色,我将幼年的片段一一拾起,缀连成文,为那段清贫而温暖的岁月留个见证。
拥挤的团圆
1967年春节,大伯一家七口的到来,让原本局促的爷爷家热闹非凡。地委家属院的两间小屋难以容纳十几口人,我和四个堂兄便被安排到爷爷的办公室过夜。为争睡那张唯一的三人沙发,我与四哥相持不下。最终,爷爷一句“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让我凭“特权”心满意足地度过了春节。
稍长后,有几个春节,我成了跟随父亲去他单位住宿的“小尾巴”。为了这场大团圆,家族成员各自做出牺牲:姑姑借宿塑料厂集体宿舍,四叔挤回市一中宿舍,上大学的三叔另觅住处。奶奶、伯母、母亲、五叔及姐妹们,才勉强在两间房内安顿下来。十八口人以此“化整为零”的方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固执守护着家族的暖意。
照片中的情谊
1968年春节的记忆,定格于一张黑白照片。已在邯郸当翻砂工人的二哥,月薪28元,是令人羡慕的收入。我们同逛北大街,路过照相馆时,我摸着口袋里两块钱“巨款”压岁钱(当时照一张两寸照需八毛四分),壮胆提议合影。二哥欣然应允,却在我欲付钱时坚决拦下,带着自豪与担当说:“我挣钱了,这钱该我出。”那一刻,我感受到兄弟情谊,也目睹了一个青年对家庭责任的觉醒。能进工厂当工人,在当时远比下乡更令人向往,或许也是对收入微薄、子女众多的大伯家的一种照顾。那种朴素的时风,至今思之犹温。
简陋的启蒙
1967年,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因实验小学那年不收地委家属院子弟,我被送至北关小学。因年龄不足七周岁,只能待年龄够后插班入学。面试时,我顺利从1数到100即通过。同去报名的地委副书记之子“六一”(因儿童节出生得名),虽生日仅晚我十几天,却因年龄限制未被录取,当时幼小的我竟有一丝莫名庆幸。那年,社会浪潮开始涌动,电影院门口聚满激烈辩论的人群,口号震天。我虽不解其意,但那喧哗成了我对时代最初的模糊印象。
北关小学由旧庙改造,教室是四面透风的侧厢房,蓝砖地终年泛潮。长木桌、条凳、反光黑板,粉笔擦划过发出刺耳声。冬日教室中央有砖砌方炉,白铁皮烟囱如巨蟒横跨课桌上方伸向窗外。同学们小手仍冻得通红僵硬,常需跑至炉边烘烤方能握笔。老师便让我们全体起立跺脚跳跃,以御严寒。
课本很薄,时代烙印鲜明。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歌词。第二课字多难背,我灵机一动,心中默唱旋律,借节奏竟能一字不差默写。期中考试果真考默写此课,我侥幸过关,免于留级。
劳动的课堂
三年级时,我家搬至老工业局家属院,我转入人民大道小学。加入“红小兵”是每个孩子的热切期盼,鲜红袖章象征荣誉。学校大力倡导学雷锋:帮工人推车、扶老人过马路、拾麦穗交公……皆是入组织的重要考察。我曾偷偷从家拿出扫帚簸箕,跟街上马车捡马粪为学校菜地积肥,内心渴望被老师发现又羞于表功,矛盾心理是那年孩子的特有写照。
教育延伸至家庭,老师要求每周完成一至两项家务,需家长签字。我家烧煤炉,和煤、添火是我的“固定任务”。一次周末煮粥,爷爷嘱我看锅防溢。见水沸,我赶紧端离炉火,自以为成。爷爷回来看米粒尚硬,未熟,无奈问:“怎么把锅端下来了?”我面红耳赤,初识“看花容易绣花难”。
寒假父母上班,我寄放爷爷家。跟他学洗衬衫,重点搓揉领口袖口这些“领袖”部位;学洗袜子,打肥皂细揉,初识生活条理与卫生习惯。爷爷有严重脚气,他告知是战争年代印记:在家乡搞暴动打游击时,常夜间和衣而眠,鞋不敢脱,久之成顽疾。爷爷是老革命,曾以小学教师身份掩护进行地下工作,被国民党悬赏通缉,后辗转至解放区参加红军。若非1951年被误诊大病长期休养,他人生或另是一番光景。这些碎片讲述,在我心中埋下了对家族历史与时代变迁的朦胧认知。
在长辈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从四年级起,自己的内衣裤鞋袜自己洗,煮粥、下面条、炒简单青菜等家务也慢慢学会。这些琐碎劳动是童年最扎实的成长课,教会我的不仅是自理,更是对家庭的责任与对生活的认真。
清贫的财富
回望童年,物质清贫,住得拥挤,学得简陋,但家族的温情、师生的淳朴、社会的正气,及劳动中体悟的生活本质,都如岁月打磨的琥珀,愈发晶莹温润。这些记忆,是我人生行囊中最珍贵的财富,提醒我从何处来,也滋养我往何处去。
人生行至六十,方知记忆如筛,滤尽了眼前琐事,却将过往的砂金留存心底。未来的光景难测,倒是旧日的点滴愈发清晰。趁着这些画面尚未褪色,我将幼年的片段一一拾起,缀连成文,为那段清贫而温暖的岁月留个见证。
拥挤的团圆
1967年春节,大伯一家七口的到来,让原本局促的爷爷家热闹非凡。地委家属院的两间小屋难以容纳十几口人,我和四个堂兄便被安排到爷爷的办公室过夜。为争睡那张唯一的三人沙发,我与四哥相持不下。最终,爷爷一句“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让我凭“特权”心满意足地度过了春节。
稍长后,有几个春节,我成了跟随父亲去他单位住宿的“小尾巴”。为了这场大团圆,家族成员各自做出牺牲:姑姑借宿塑料厂集体宿舍,四叔挤回市一中宿舍,上大学的三叔另觅住处。奶奶、伯母、母亲、五叔及姐妹们,才勉强在两间房内安顿下来。十八口人以此“化整为零”的方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固执守护着家族的暖意。
照片中的情谊
1968年春节的记忆,定格于一张黑白照片。已在邯郸当翻砂工人的二哥,月薪28元,是令人羡慕的收入。我们同逛北大街,路过照相馆时,我摸着口袋里两块钱“巨款”压岁钱(当时照一张两寸照需八毛四分),壮胆提议合影。二哥欣然应允,却在我欲付钱时坚决拦下,带着自豪与担当说:“我挣钱了,这钱该我出。”那一刻,我感受到兄弟情谊,也目睹了一个青年对家庭责任的觉醒。能进工厂当工人,在当时远比下乡更令人向往,或许也是对收入微薄、子女众多的大伯家的一种照顾。那种朴素的时风,至今思之犹温。
简陋的启蒙
1967年,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因实验小学那年不收地委家属院子弟,我被送至北关小学。因年龄不足七周岁,只能待年龄够后插班入学。面试时,我顺利从1数到100即通过。同去报名的地委副书记之子“六一”(因儿童节出生得名),虽生日仅晚我十几天,却因年龄限制未被录取,当时幼小的我竟有一丝莫名庆幸。那年,社会浪潮开始涌动,电影院门口聚满激烈辩论的人群,口号震天。我虽不解其意,但那喧哗成了我对时代最初的模糊印象。
北关小学由旧庙改造,教室是四面透风的侧厢房,蓝砖地终年泛潮。长木桌、条凳、反光黑板,粉笔擦划过发出刺耳声。冬日教室中央有砖砌方炉,白铁皮烟囱如巨蟒横跨课桌上方伸向窗外。同学们小手仍冻得通红僵硬,常需跑至炉边烘烤方能握笔。老师便让我们全体起立跺脚跳跃,以御严寒。
课本很薄,时代烙印鲜明。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歌词。第二课字多难背,我灵机一动,心中默唱旋律,借节奏竟能一字不差默写。期中考试果真考默写此课,我侥幸过关,免于留级。
劳动的课堂
三年级时,我家搬至老工业局家属院,我转入人民大道小学。加入“红小兵”是每个孩子的热切期盼,鲜红袖章象征荣誉。学校大力倡导学雷锋:帮工人推车、扶老人过马路、拾麦穗交公……皆是入组织的重要考察。我曾偷偷从家拿出扫帚簸箕,跟街上马车捡马粪为学校菜地积肥,内心渴望被老师发现又羞于表功,矛盾心理是那年孩子的特有写照。
教育延伸至家庭,老师要求每周完成一至两项家务,需家长签字。我家烧煤炉,和煤、添火是我的“固定任务”。一次周末煮粥,爷爷嘱我看锅防溢。见水沸,我赶紧端离炉火,自以为成。爷爷回来看米粒尚硬,未熟,无奈问:“怎么把锅端下来了?”我面红耳赤,初识“看花容易绣花难”。
寒假父母上班,我寄放爷爷家。跟他学洗衬衫,重点搓揉领口袖口这些“领袖”部位;学洗袜子,打肥皂细揉,初识生活条理与卫生习惯。爷爷有严重脚气,他告知是战争年代印记:在家乡搞暴动打游击时,常夜间和衣而眠,鞋不敢脱,久之成顽疾。爷爷是老革命,曾以小学教师身份掩护进行地下工作,被国民党悬赏通缉,后辗转至解放区参加红军。若非1951年被误诊大病长期休养,他人生或另是一番光景。这些碎片讲述,在我心中埋下了对家族历史与时代变迁的朦胧认知。
在长辈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从四年级起,自己的内衣裤鞋袜自己洗,煮粥、下面条、炒简单青菜等家务也慢慢学会。这些琐碎劳动是童年最扎实的成长课,教会我的不仅是自理,更是对家庭的责任与对生活的认真。
清贫的财富
回望童年,物质清贫,住得拥挤,学得简陋,但家族的温情、师生的淳朴、社会的正气,及劳动中体悟的生活本质,都如岁月打磨的琥珀,愈发晶莹温润。这些记忆,是我人生行囊中最珍贵的财富,提醒我从何处来,也滋养我往何处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