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19/第四章 贡院
19小远的同学来自多种阶层。在二班,学生主要由四批组成:东镇的、小远那个公社及相邻公社的、部队子女和城区的。城区的学生市面灵,部队子女相对正统,东镇的学生介于城乡之间,公社来的学生见识相对较少也比较朴实。
小远与同公社的六人住在一起,其中四人为樟村片的,学生宿舍是老式的木质结构,有两层,底部是悬空的石板平台,对外有透气孔。小远寝室在第两层靠右的第三间,里面靠墙各两张半白鸽笼(当地称两层木床为白鸽笼),中间窗户下一顶课桌外加一把课椅;靠门贴墙的各半张白鸽笼放物品,如脸盆、箱子之类,上面扯上一条铁丝,挂毛巾、衣裳;晾晒衣裳则在宿舍楼后,有专门的水泥架及铁丝。从楼梯上去,房间前有个走廊,边为木栏。站在栏边望去,右为食堂、大礼堂,中为教室和小广场,左为一排老式教师宿舍,室外有走廊,鲁迅先生曾经住在这里;再往东走是实验楼、图书馆、音乐教室及音乐教室后面的园地。
小远他们四人往往结伴,周六下午回家,周日傍晚或周一一早返校。往返路线有两条:一是过西郭吊桥右转沿内城马路,过锅厂、老汽车站、大修厂;至府山桥左拐走胜利路,过大通学堂、藏书楼、鲤鱼桥、铁甲营、试弄,左拐进入学校。二是过吊桥直落北海桥直街,见北海桥右拐,走一段环城马路,下路基走西小路,上路口便是鲤鱼桥再左拐前行。这两条路线反复走,省得视觉疲劳。
春天到来,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石板路两旁的田地,从泥中窜出的大麦苗迎风摆动,苗上的露水在晨雾中透着晶莹。小远他们一行四行,在蛟村汇集后一路向南,穿着解放鞋的双脚踩在石板路上,穿村过桥,不远处一条高高的铁道,横在前面,还没接近路基,一声“呜”的长鸣传来,“火车来了”蛟村同学说着;一行人停止前行,快步移到路边的地边,一定站立,望着火车的到来。不一会,“咔嚓咔嚓”感觉沉重的声音向大家压来,路基震动起来,小远他们站立处也有感觉,这是货车,有人数着车厢,火车过铁桥时又拉了下汽笛,“呜”的声音减弱,火车也驶离了铁桥;大家回到石板路继续前行,“介长,有几节?”小远问说要数车厢的同学;“厉害,42节”那位同学回道,“嗯,是有介多”,“算长哉咯”,其他两位同学附和着。走上铁桥,过两条铁轨,再下铁桥;一行人沿河边石板路走着,桥下是一大块田园,种着各种蔬菜,百米后有了民居,一排人家屋檐廊下,只见每家门口都放着一只马桶或把桶,等待环卫车来倒。小远他们四人看到,按住鼻子快速通过;其中一人唱起了当地的歌谣:松陵竹水牌,马桶辣路摆;有人来喳喳,窝比割落当坏哈。旁边之人笑出声来:侬哪里听来?还蛮顺口。环卫车拉过后,屋里出来一位中年或老年妇女,从河里或家里端盆水来清洗马桶然后将盖头移至一侧,等待水干后拎进屋。
檐廊的顶头是一座著名的石桥,据说当年在此迎接过赵姓皇帝,后人称之为“迎恩桥”。一行人走上石阶,站在桥上望着桥两头的河道,这是通往运河的黄金水道,河上船只不少。小远他们几位在想那些船头脑如何解决相撞问题,大家两东两西地盯着。临桥洞,东西两船接近,一方船上有人响亮地喊道:“哩嗬”,不一会对方和着:“哩嗬”。声波试探后,双方就有人来到船头拿起撑杆,指挥自己的大橹小橹;盯着即将驶近的船只,喊道:“小橹推牢,大橹板牢”;一方指挥:“抱汇”,对方就喊:“大汇”;双橹及撑杆配合默契,两船交汇而过,船头脑们打着招呼。一行人看得津津有味,小远感到,行船有规矩,也是靠右行,但对视线的阻挡,动用声波,一行人开始下桥,一位说:原来“推牢扳牢自些扎牢”的俗话来自这里,边走边议论着船员的热情及智慧。
走下石桥,左拐沿屋檐,对面便是吊桥;当然这已经成为一座多孔水泥桥,过桥是原城墙拆掉建成的环城马路;穿过马路,直落小街,又见桥头右拐前行,再是直落一大段小街。一路过来,看到居民的家门口大多将马桶摆放在门口,那时公共厕所少,均由环卫工人拉着环卫车沿街收集,吆喝着:倒马子、倒马子哉。木制环卫车将收集的人粪尿集中存放,通常按计划由各生产大队运走,这是最好的农家肥。小远记得小队里有出料和换料之说,小队里的各家粪池里的人粪尿出掉称出料,而进城用水泥船运来人粪尿大概叫换料吧。那时人粪尿是最好的农家肥,各地屡屡传出掺料、偷料、抢料的故事。
周末回家通常是换洗衣服以及带点和饭。每月按计划用量从食堂买来饭票,小远一般每餐吃四量(老秤),在量米处支付饭票,师傅将量筒里的米倒入所持铝盒,小远去水槽处淘好米,放在指定的蒸箱里。家里带的菜不外是干菜或干菜毗肉,最多还有腌菜咸鲞那些不易放坏的东西。有时所带的和饭还未到周六吃光了,只好买点菜票直接在食堂里买菜吃,食堂里的菜还是很便宜的,当然小远最多买碗番茄烧豆腐、青菜油豆腐之类。
早上起床洗漱完到食堂买早餐,一碗粥和一只面包,菜自带;因食堂里饭桌少,天好就来到外面找个地方一坐,边看四相边吃早饭,有时两人做队就可聊天;下雨天就拿回寝室吃。吃完早餐,到食堂洗刷量米蒸饭,然后来到教室上早自修。广播体操时间到,大家下楼来到楼前空地上按班级列队,前排将手一伸站好位置,后面对齐。广播里响起:第五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第一节...,大家照着广播节奏做起广播操;最后一节跳跃运动,大家有节奏地跳跃;做完体操,大家按广播:一二一、一二一,纷纷向前向左靠拢,等大家集合完后,领操老师讲一些事项,然后说:解散。大家分散走开,玩的玩,忙的忙。直到上课预备电铃长长响起,大家才依依不舍地走进教室。
上午第三节课提前五分钟,这五分钟是眼保健操时间。大家坐在座位上,按照广播传来的节拍做起操来。眼保健操做完,广播声停止,老师已提前进入教室,一声:上课;底下班长喊:起立,众学生齐声:老师好!老师扫视一遍学生回:同学们好,请坐下。第三节课正式开始。
下午课上完,自修课总是用来做当天作业,作业就是课本上的练习题,作业的难度不大,数量也不多;抄袭的同学有,课桌前后讨论作业也有;通常作业不带回寝室,实际上寝室里也没课桌可供写作业;做完作业,自己交给课代表,下课时间快到,课代表会过来催交作业:我要交作业去哉,号快(土话,即赶快)交上来;还没做完的同学,急忙抓到一本已上交的作业本,翻开就抄。课余时间,小远他们有时会去校乒乓球室打球,蛟村的一位同学特别爱好打乒乓,擅长削球,他专门有副球拍,两面是海绵,回过来的球不好接;所以他总是拉着小远他们三个去打球。有时球室门关着,就绕到后面找窗户,未关紧,就拉开跳进去。一天下午,四个人看球室门关着,绕到后面窗户又关着,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远眼尖,发现有扇窗户的玻璃缺了个角,就说:“这里手伸进去,试试能否够得着拉开插销”,有位同学上前一试,果然窗户可打开,四人先后跳将进去,球网一拉紧,两人先打两人观望,谁输谁下换人,一直打到室内暗下来,该出去吃晚饭了。
小远他们四人有时走出校门,逛逛大街。朝东走出胜利路左转,震元堂、照相馆、旅馆、兰香馆、大江桥,继续北行,汽车站、城北桥、轮船码头、冷冻厂、大滩,左拐便是火车站;看着火车站的人来人往,等着火车进站出站,观看火车头停下加水,然后启动,拖着车厢,“咔嚓咔嚓”、“吼”,车头烟囱上喷出一股黑烟,驶向远方。热闹看完,往回走,时间不够则直接回校。
有次三人逛街,路过江桥头的照相馆,大家说:去拍张合照吧。走进店门,里面有张玻璃柜台,问了服务员,合影的价格,取照片时间。付款,拿好发票,三人上楼。楼上有间摄影室,边上有换衣打扮房间,门口有面大镜子,靠街的墙边的排长椅。三人走进摄影室,向摄影师递了一联,小远说:“伢三人来张合照”。摄影师道:“好咯”,点了点位置,“走拢来,站好”,三人站在背景前;摄影师调出背景“这个好勿好”?小远问了下其他两位:“好咯”,“那就这张”摄影师走上前来,将三人排好,指点好站姿,回到摄影机前,打开灯光,调试好;头伸进机子,然后回出来看向三人:“准备拍了”,三人赶紧站好,“放松点”,“好”,“一二三”;“叭”地一声,似乎快门闪了下,“好哉”摄影师说。三人谢过摄影师,走下楼梯,出店门,右转回学校。
三天后,小远他们三人又逛到江桥头,走进照相馆取了照,每人一张。大家仔细瞧着,“勿错”,“有些紧张样”,“还是上照咯”;三人议论了一阵,走出店去。这是三人在高中唯一的合影,剩下的只有毕业集体照了。
再一次,走到胜利路与大街的交汇处,右拐朝南行,过糖糕一零、新华书店、春蕾蛋糕店、越州商场、星火钟表店、五金商店、化工商店、牙科、小人书摊、东风旅馆、朝阳饭店,这里已是清道桥,也即东街口,再往南就冷静了,店铺少行人也少。左拐朝东行,这是东街口一段,北侧有邮电局、人民医院、教堂、幼儿园,南侧有杂货铺、饺子店以及一大块空地,空地上时有卖武膏药、摆摊的。大坊口再东行,店铺少了剩下的就是人家屋直至东双桥也是如此。
大街逛完就逛小街小巷,大江桥两边的上大路、下大路,还有对面的萧山街。大善塔对面的劳动路、长桥头以及与劳动路平行的县前街。
与东街平行的还有一条大路叫人民路,两边店铺稀少。东首有人民公园,原来是私人的花园;解放后,捐给政府,开辟了公园,里面假山、水池、石桥、楼阁、小亭,再加大树,是个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大街逛厌了就去爬龙山,出校门,穿过对面的人家屋的小路,过小石桥,爬上环山公路;从后山防空洞上去,到山顶,有个石亭子即望海亭,四人站在亭子下方的山沿眺望,学校旁的鲤鱼桥向北,一路一河是西小路和西小河,往前是铁道,右边是火车站,站北一大片水域就是大滩,盛夏城里人的游泳场所;再往北眺,一山从平原凸起,那是梅山;确认了梅山,大家便寻找自己的家乡,“找到了找到了”一位同学说,“在哪里?”小远问,那位同学指了指方向,小远随其余的人的目光望去,樟村小小的一块,房屋基本上看不清楚,更何况树与人。这是小远第一次登山远眺,感觉到观察角度以及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从山顶下来,沿着山中石板路走着,半山有块石壁上刻着:动静乐寿;继续往下走,看到有碑亭,书有:越大夫文种之墓。绕到前山,这里有烈士陵园,小远记得高小初中每年清明节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扫墓,各班采摘扁柏枝及买来薄白纸,班级扎一只花圈及每人一朵白纸花;书法好的同学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上大大的“奠”字,贴在花圈中间,另裁两条白纸条,分别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某学校某班全体师生敬挽,系在花圈两侧。清明节一早,人人别着白色纸花,前面两位同学抬着花圈,步行进城至烈士墓,在墓前排列整齐,学生代表献上花圈并作发言,然后集体三鞠躬;接着难得进城的同学们就在龙山玩起来。
小远四人走下高高的台阶便来到门口,左侧是越王台,古时的王府、近代的府治,里面多少还有遗存,一支古柏据说已有千年。出公园大门,右转是龙山直街,每天早市热闹,斜穿过去是大校场,全县大规模的集会在这里举行,如庆祝大会、运动会以及公判大会。公园大门笔对是龙山横街,小远他们走过龙横街,与大街交叉处就是古轩亭口,路中竖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当年秋瑾在此被砍头,小远想起语文课本《药》中鲁迅写道的人血馒头。左拐沿大街前行,至烟糖零售商店左转;小远他们回到学校,刚好是吃晚饭时间。
同一寝室的除樟村片的四人外,还有三个来自同一公社不同的村子。小远对面的余北,有只脚走路有点拐,据说小时候发病落下的疾;有时提重物不便,大家都会出手帮他。睡在小远上铺的是另一位同学阿平,他在七班,喜欢看书。夜晚熄灯后,寝室里的人都睡下了,有的甚至发出呼噜声,小远发现床上面不时有嗦嗦地声响。第二天找到余北询问:“你有没有发现,阿平熄灯后床上有异常”,他回答:“好像打着电筒,怕是看书吧,他是个书迷”,“噢”小远想,什么时候找一找。一天中午,小远他们四个先到寝室;小远惦记着这事,就连忙走到自己的床前,手往上铺的枕头底下一摸,果然搜出一本书来,一瞧,原来是小说《烈火金刚》,另外三个同学围拢来,都说是好小说,“哪里借来的?大家轮着看呵”;话音未落阿平回来了,看到小远他们几个在他的床前,枕头有动过的迹象,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说:“谁动了我的东西?”,小远说:“不好意思,我们奇怪熄灯后你有响动,原来是有好书看”,“能不能大家轮着看?”那个打球好的同学问,“没机会了,借的时间短,马上要还了”阿平回道;大家“唉”的叹了口气,摇着头,热情急剧下降。
新盖教学楼的二层有五个班,二三四班均有从公社上来的同学,相互之间接触较多。除一起住宿的同学外,小远还认识三四个城乡结合部的同学,他们学习比较认真,人也实在。其中岩西和阿福两位总是在下午课余时间来寝室找小远他们几位谈天说地。一天下午,小远、岩西他们几个靠在寝室走廊的木栏上,一边望着下面来来往往的师生,一边聊着这几天的读书感受和听到的新闻。岩西读书面较宽,看问题有点深度,对大家有启发;小远稍差一点,其余几位在某些方面也有见地。大家兴高采烈地聊着,英语老师去图书馆刚好路过,小远他们打招呼:“老师好!”,英语老师看到岩西也在,拍了拍他的肩说:“你们在讨论,介热闹”,岩西说:“我们有空随便聊点天”,老师说:“好事,同学间是该多交流,我是老了,跟不上你们年青人的节拍”,说完走下楼去。小远他们看到老师背有点驼、脚步有点慢,感受到老师的谦虚以及对时间的理解。
小远班上女同学较少,平时男女生之间交往不多。集体活动时男女同学才有些交流,如演讲会、庆祝会、运动会以及参观、劳动等。坐在小远前面是两位女生,身材不高,清秀瘦小,梳着辫子,小远前面的女生比较可爱,两只乌黑的眼睛好似会说话。小远邻坐的男生比较活跃、爱搞点作乐(即捉弄),他扯了下女生的长发,女生发现扭过头,邻坐同学眼睛扫向小远,暗示是小远搞的,那女生却反而朝小远一笑。又有一次那位男生在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空白纸,一折,然后将折痕沿舌头一过,撕下一纸压夹在女生背后的衣领下,下课站起被其他同学发现告知,那女生一气之下扯去纸条,随即赶到课桌前拿起邻座男生的书本向他猛砸了过去,周围的同学一阵起哄,小远连忙挡驾,对邻座男生说:开玩笑要适可而止,其他同学也劝着,那两人总算不再发火。小远因先后停学一年,在班内年龄稍大,相对较为稳重。
在合唱节目的排演时,男女生分为两排,音乐老师教大家合唱,教完后,老师让大家自己练唱。男女生近距离在一起,女生挺起的胸部,明显呈现出两只白兔的轮廓;唱歌时那张小嘴一开一闭,再加上脸蛋的清秀,小远感到了异样。
事实上,这时人际关系极其单纯,思想极其简单。虽说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相处容易产生情感;但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单纯的很。下课后女生往往呆在教室里,男生在外面走廊里扒着扶栏聊天看风景,有的下楼玩,单个男生不敢进教室,在门口等别的男生欲进便一起进入。男女同学在相互开点玩笑又相互帮助中度过那令人难忘的两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