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18/第四章 贡院
18第一年,小远他们(即樟村片的四人)分在五班,教室在学校前排的木楼上,教室偏小,五十多名学生济济一堂。学校的教学抓得比较紧,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音乐、体育,课程排得满满的,下午各有一节自修课。
第一次上语文课,大家坐得笔直;一个戴着黑边眼镜、身材中等的男老师夹着书进了教室门,刚走到讲台,班长一声:“起立”,大家站立起来喊道:“老师好!”,老师扫了一下学生回:“坐下”,大家才坐下听讲。老师简单作了自我介绍:自己的大名、刚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然后说明了一下他的教学风格及对我们的要求。接下来他没讲课,要求我们即时写一篇八百字的指定作文;大家拿出作文本,不打草稿地写将起来。小远在脑子里简单地构思了一下,稳定了一下思绪,就一气呵成写成文章。下课铃响,课代表收起作文本交给老师。第二天上语文课,老师说:“今天我点评上一次课你们写的大作”,大家拿出课代表已发下的作文本,等着老师讲话。老师说:“林远,你上来,读一下你的作文”。小远战战兢兢拿着作文本走到讲台前,用不太象样的书面话读起自己的作文;读完,小远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老师对大家说:“这篇作文大家听完了吧,我可是给了高分,为什么?”,然后老师对小远的作文进行了点评。小远感到这种教学别具一格,对自己写作提高大有帮助。下课后,大家评说起作文来,小远乘机打听语文老师的情况。城里的同学果然消息灵通,有人说:该老师原在钢铁厂工作,因写作不错,有文章在报刊发表,被学校借调过来当教师。小远想,所谓借调,大概是指人事关系照旧,但工作换了个单位吧。
越州钢铁厂是大跃进后期新建的地方国营企业,背靠越诸铁矿,有专门的铁路连接厂矿,比通常的铁道略窄,当地人称“小铁路”;它从山区延伸过来,经西郭、火车站,直达钢铁厂。钢铁厂工人过万,是城区最大的企业,能成为钢铁厂的工人可是一种荣耀,不但工资不低、福利好,厂里还配备有食堂、商店、饭店、浴室、招待所、医院、托儿所、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电影院、工人宿舍等,人称“越钢工人三十六,穿双皮鞋嘀乐咯”。钢铁厂人才济济那是自然。
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上课前总是拎着一只木斗。物理老师的斗里放着角架、铁球、木块等,而化学老师斗里则放着试管、量杯、酒精灯之类。一次化学课上,老师演示燃烧条件,突然点燃酒精灯,火苗一下子窜得老高,吓得坐在旁边的同学东倒西歪,然后老师“叭”地一声,将量杯倒扣在酒精灯上,一股白烟冲向屋顶,刚才燃烧的火焰一下子熄灭,老师说:这是为什么?下面同学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老师说:其实就是缺氧;众同学一脸惊愕。
再一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小远还是有点不习惯。不过,毕竟有些底子,没过两周就适应了。下午没课时,小远就到图书馆借书或去阅览室看杂志;图书馆可借的书不多,再加借书的人多。阅览室倒有几排杂志,但阅览的人多,差不多坐满。
第二年木楼让给了初中,小远他们全部来到新建的水泥教学楼里上课。因农村来的学生外语普遍不行,小远他们四人被调到二班。
调到二班后,语数老师换了。语文老师就是班主任,这是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年龄比学生大不了几岁,正在谈对象;因为有好奇者听别班学生传,有人去过他的寝室,看见里面坐着位姑娘。他的教学又是一种风格,其朗读朗诵颇有个性。高二的课文中有几首毛主席的诗词,他在课内深情地朗诵,抑扬顿挫;课间时,班里有同学学刚才老师的朗读,大家道:澳声了,越普(越州普通话),接着是起一阵嘲头(即哄笑)。小远他们被这种读法所吸引,感叹:文字还有此种功能,加深了对汉字的认识。
数学老师鼻子较大并长着一头卷发,咋一看还以为是位外国人。首次师生见面,低下学生间悄悄打听:老师是苏联人?,有个学生住在老师家附近,他不屑地回了一句:乱话三千,正宗越州城里人;边上有女生赶紧按住小嘴,差点笑出声来。教学中,他的讲解层次分明,步步推理。他说:解题时先得想一下思路,每一步得有理由或依据,这对小远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大有益处。他边讲边在黑板上书写着,刚写满黑板下课电铃响起。解题中有时得画草图,他基本上不用直尺和圆规,右手一划就是一条线段、再一轮就是一个圆周。课间休息时,值日生上前擦去板书,有位胆大的男生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头试着画圆,几位男生在下面起嘲头:你画的是啥西?鸡子么,中午请你吃个蛋;而前面的女生来不及掩嘴,清脆笑声突然响起;后排男生不明真相,有人上前询问,才知究竟。
物理课和化学课有实验,实验楼就在学校图书馆隔壁。小远他们班分批去做实验,走进实验室,底楼一角摆放着标本,有动物、植物还有人体。有学生就自己吓自己,推一下身边同学往前冲去,那个同学不知是计,头一抬,眼前猛然见到一副人体骨架,吓得他脸孔洁白,连连后退,赶到推他的那人身边,也试图推他,但被那位同学侧身躲过;大家连忙劝阻:好哉好哉,上楼吧,老师等急哉。小远对理化实验还是蛮感兴趣,这不是因为初中没条件做实验,而是好奇心发作;眼睛瞪得滚圆看着设备、装置,就是奇怪:为什么是这样?老师随后讲了原理,但要弄懂还得有个过程。实验不但引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对过程或原理的理解。
外语课其实是英语课。初中因条件没开设外语课,小远只认得廿六个字母。在五班学得累死也跟不上,考试只有个位分;学校发现问题,对英语没基础的学生进行了调班。二班大多英语没啥基础,老师从音标教起。英语老师年龄有点大,有名气之人,对小远他们几个从乡下来的学生特别关心。老俩夫妻就住在小远他们寝室的楼梯边上。有空时,小远常去看望;寝室很小,一张木床挂着蚊帐,窗下一顶课桌一把课椅,桌上放上一本厚厚的字典,角上有一叠纸。聊天中,老师说:“林远,不管什么,英语还是要下力气学”,“你看,这是丝织厂引进设备要我翻译的说明书”。小远点着头,连连说:“是的,是的,我听老师的”。可惜,小远一直找不到入门开关,英语就是学不进去。
音乐课与初中大不一样。初中,小远记得就是老师踏个风琴唱几只时兴的歌,教点简谱。在这里,小远第一次见到钢琴、手风琴。坐在音乐教室阶梯座位上,年青的女老师教小远他们识谱、C调D调、打节拍、呼吸换气、吐词、腹腔共鸣、唱歌,歌曲包括中外经典,让人耳目一新。男生见到大姐似的女老师,真是异性相吸,一物降一物,课内老实极了。每到节日来临,班级要排演节目,合唱是重头戏;班里挑选不少同学排演,男女对半;班长请音乐老师当教练,学配合、学轮唱。小远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
体育课也比较正规。老师有计划地教学,操场上有跑道、沙坑、单杠双杠,还有篮球架。老师教跑步,小远开始还奇怪,跑步有什么好教的,以为就是象乡下拉逃或抢四方那样地呆跑,其实上课后才知道,里面的门道多着哩。老师教起跑、途中呼吸、冲刺、变速跑。教打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教单杠:引体向上;教双杠:上杠下杠、杠上摆动;教跳远:助跑、踏板、腾空、落地;教推铅球:握球、旋转、发力、角度;教武术:学一种拳;还有准备,活动关节,俯卧撑;项目较为丰富。体育课还为学校运动会组织训练。一年一度的全校运动会上,小远没报项目,只好混入拉拉队,顺便帮运动员拿拿衣服、递递水。
小远进入高中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拓展了思路,领受了不同风格的教学,结识了不同层次的老师和同学;在他(她)们的交流中受益良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