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秀川 发表于 2024-2-28 13:32:15

春江朝夕(8)

本帖最后由 东方秀川 于 2024-2-28 13:50 编辑

                                                                  青衣飞桥

      古之青衣江实际无桥,这是今天许多雨城人都清楚的。说到青衣江桥史,笔者无从考证,但据吾辈所知,青衣江桥有史可考,大概也应在民国后期。      那时的雨城是西康省省会,城区范围不大,主要集中在青衣江南岸,而北岸多为荒地田园,几乎没有城市景象,南北往来也不平常。青衣江上曾经设有多处渡口,过河要靠木船摆渡。据说刘文辉统辖西康时在江上架了第一座桥梁,那便是最早的铁索桥了。而当年解放大军进驻西康雨城时,就是从那座桥上过河的。      铁索桥我没有见过,对我来说,它的历史太久远了,但它却是青衣江桥史的一个开端。这样直到建国以后,至五十年代中期,雨城的城区规模扩大,北岸由过去的田园荒地逐渐发展为城市的部分,两岸的交往成为必须,于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才有了一座钢梁桥、即雨城老大桥的诞生。在我们这一代人出世的时候,铁索桥已不复存在,而那唯一的钢梁大桥,则伴随我们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它在那时发挥的作用,的确还是了不起的。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雨城人更充分意识到桥梁的重要。城市需有桥梁连接,是独特的地形所决定的。青衣江自西向东从城中流过,把城市分为南北两块,仅东门的一座钢梁大桥,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我记得在那个时候,青衣江上的木船摆渡仍在延续,在我的童年和青年这一时期,曾有多次荡舟渡河,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终于,政府有了新的决策,一项全新的计划开始实施,‘青衣江上要建新桥’!在那个时期,我们真为这个举措而激动过,这对八十年代的雨城人讲是个梦想,而这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的。1985年,一座全新的西门大桥顺利落成。1986年,人们又在东西两桥之间建成了中桥。至此,雨城有了三虹飞跨,进而为城市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      这以后,雨城真的繁荣起来,有了三桥的飞跨南北,无疑为城市增添了魅力。我亲眼目睹了雨城的变化,并亲身体会到南北两岸往来的便捷。也正是从那时起,青衣江上再也见不到渡船的影子,桥梁的贯通,改变了人们的过河方式,使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然而,三桥的历史也不久远,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雨城也在悄悄变化。九十年代末期,城区的交通繁杂起来,由于车辆的日益增多,渐渐的,三座大桥也已显得十分拥挤。于是,在雨城雅安再修桥梁、改建桥梁,便又成为人们的共识。2000年12月末,成雅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而在雨城的青衣江上便又增添靓丽风景,一座雄伟的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进而使交通面貌得到了改善。2004至2005可谓是个特别的时期,这两年,雨城雅安再塑辉煌,青衣江上除新建了青衣江大桥,进而又在原来旧桥的基础之上改建新建了廊桥、虹桥,这几座桥梁设计精美,十分壮观,又为城市增添了魅力,对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是啊!今日之雨城完全变了,因为有了这些桥梁,南北往来已很方便。我想起了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正是那样的写照吗?我们欣喜的看到,桥梁作为城市的通道已把雨城连成一片,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它的作用有多大啊!感慨之余,作五律一首以记之。诗曰:朝阳升碧岭,山麓起长虹。四水城中汇,五桥南北通。千岩呈异彩,万壑显峥嵘。日照平羌美,江流永逝东。

                                                               大渡河之歌

      在我故乡的辖区内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青衣江,另一条就是大渡河了。大渡河离故乡雨城很远很远,但我却见过许多次。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大渡河那浩渺的波涛,记得它的广漠与壮阔,记得那些我聆听过的历史故事,我的确为故乡辖有大渡河而自豪过。      我初识大渡河是在80年代初期,那时我因办理公务去了大渡河畔的那座小城。那是一座小巧别致的城市,在当时还不繁华,但那里的山山水水,历史文化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记得那是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在大渡河畔徘徊了很久,我们看水,看波涛,尽情地欣赏了大渡河的那种神韵。我曾赤着双脚坐在水边,切身感触了大渡河水的那份清凉,那实在是很惬意的。      在以后的岁月,我又去过那座小城许多次,除了更加真切地感悟所喜爱的大渡河外,我还发现了那座小城在悄悄地变化着。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看来,小城已不再是过去的小城,它已经变得十分繁荣和美丽,可称得上镶嵌在大渡河畔的明珠了。      小城的变化的确使我们倍感欣慰,而小城的故事则更令人难以忘怀。真的,我不止一次的聆听过这里发生的悲壮故事,那是多么的感人肺腑啊!在这座县城有两处遗址,一处是翼王亭,另一处是安顺场,它们都座落在大渡河畔,今天都已经远近闻名了。我每次去县城,差不多都要去看一看,对翼王亭和安顺场的故事,我至今仍然铭记在心,它们与大渡河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是大渡河名垂青史的历史见证。      在翼王亭所处的那个地方,是当年太平军与清军背水一战的主战场,据说翼王石达开就是在那里殉难的。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运动风起云涌,满清政府出兵镇压,战火蔓延到全国各省。太平军将士转战南北,接连攻克了许多城池,一直打到南京定都,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但在后来,由于太平军内部主要首领相互倾扎,明争暗斗,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这个新生政权摇摇欲坠,致使起义功败垂成。翼王石达开因被洪秀全猜忌而带兵出走,转战西南,最后在四川大渡河畔被清军堵截,进退无路而全军覆没。这段历史,使大渡河从此声名远播,而翼王石达开的名字,也与大渡河连在了一起。      太平天国的这段历史是悲壮的,但它却以失败而告终。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工农红军却在大渡河畔创造了奇迹。1935年5月,红军长征到达当时的西康省属地泸定县,被天险大渡河阻隔,蒋介石企图以薛岳、刘湘等部南攻北堵,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声称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红军只有一条出路,即必须渡过大渡河才能化险为夷,进入川西北地区,实现继续北上的目的。于是在中革军委的指挥下,红军先头部队首先抵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歼敌两个连,控制了安顺场渡口。5月25日,红军第一团第二连组织了十七勇士,冒着对岸守敌的火力,战胜惊涛骇浪,乘船强渡大渡河取得成功。紧接着,主力部队又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火速抢占了离安顺场一百六十公里的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在红军到达的前一天已被敌人拆除了木板,只剩下几根铁索悬在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上。然而,正是在那种险恶的情形下,英勇的红军发起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由红军第四团第二连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对岸攻击,在全团火力的支援下,英勇的突击队员终于攻到了对岸,歼灭了桥头的守敌,胜利占领了大桥。至此,红军飞夺泸定桥也取得成功,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歼灭红军的梦想,为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开辟了道路。      我喜欢大渡河畔的历史故事,尽管它的年代已很久远,但它却影响着我们后来的每一代人。是的,大渡河的历史是辉煌的,它的确是故乡的骄傲啊!而在今天,在我们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大渡河仍在续写着它的辉煌史章。中国已把大渡河列入水电开发的行列,据勘测计算,大渡河流域水力资源可开发量为636万千瓦,是国家规划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迄今,投资近两百个亿,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大渡河瀑布沟电站已经建成,这不仅是咱故乡的殊荣,更是带动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跨越,必将永远造福于子孙后代。      啊!大渡河,愿你的辉煌永载史册,我们将永远把你铭记,并愿真切地赞美你!

                                                               感悟碧峰峡

谈及故乡雨城的旅游,外地人知之甚多的,莫过于这里的碧峰峡了。对众多的旅游爱好者来讲,今日之碧峰峡已不再陌生,它以其险峻奇幽而远近闻名,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使雨城之山水从此可以昭示天下,也为雨城这座城市更增添了无穷魅力。曾几何时,碧峰峡仅属雨城下里镇的一个山村,这村名叫碧峰村,因村的辖区内有一道深山峡谷而得名。记得当知青时,我就下在这村的附近。上山耕播种植,护青守猎,我见过这峡;偶去山中拾柴,我亦去过此峡。然而长期居于山野,荒山野岭见得惯了,反倒感觉平淡无味。其实自然生态的潜力与价值,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少有人去研究的,我们亦如此。即便是偶去那里的人,也只是一时新鲜而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飞快的逝去。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大开放的浪潮终于打开了国人的眼界,西方国家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旅游经济也都占有较大比重,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也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应运而生,中国旅游之兴起和发展,使国人真正尝到了甜头。与其他城市一样,成都万贯集团最先相中了雨城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开始来这里寻求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1998年,投资近两亿元的碧峰峡旅游开发宣告成功,从此翻开了雨城生态旅游的第一页。源源不断的游客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拥向那道曾经不为世人所知的深山峡谷一饱眼福,尽情品味峡谷的幽深,碧峰的秀美,清泉的纯净。观赏这里的珍禽异兽,敞开胸怀吐故纳新,饱吸这座“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碧峰峡真的变了,它已不再是过去的荒芜和鲜为人知,新装之后竟成为镶嵌在雨城群山之中的一颗明珠。这以后我重访峡谷,感到与当年大不同了,我见到了碧峰峡谷的新姿新貌,真切地感悟到这天然峡谷的神奇与美丽。在碧峰峡景区,我感触最深的是峡谷的秀美与幽意。眼前是一片葱绿的世界,极目远眺,峰峦与云天相接。深峡之中沟壑纵横,翠树葱笼,茂林修竹遍及山野,轻烟薄雾飘绕其间。峡谷内有清泉飞瀑,深涧碧潭,涧水喧响,溪流潺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在这里表现得尽善尽美。游碧峰峡,犹如置身于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使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陶醉之余,骚人墨客更有在此赋诗的雅兴。真个是:造化钟神秀,碧峡幽意多。除此峡谷山水之神韵,天然的野生动物园也是这里的一大景观。凡去碧峰峡的游客都能观赏野生动物。园内放养的动物种类繁多,约近百种。属猛兽类的虎豹狮熊圈在一处,可乘观光车进入圈内一路观赏。人在车中,兽在车外,与凶猛野兽近在咫尺,其惊险之状不言而喻。其他的异兽珍禽分散圈入各个区域,可徐步入内,漫游观赏。尤其一些引人注目的动物节目,如海豹、大象的精彩表演,可使游人大饱眼福,实在是非常有趣的。碧峰峡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她确为雨城赢得了效益。近几年来,便捷的交通及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备,使来到这里的旅游人数成倍增长。非但如此,许多知名的文化艺人、学者专家、国外友人乃至国家的高层领导也青睐这里,先后来此体验生活,观光考察,对其优良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和评价。啊!碧峰峡,你千年的峡,美丽的峡哟!今天已成为雨城的骄傲,在中国西部的这座小城横空出世,一鸣惊人。从开发到至今,你都是人们所珍爱的,我真正看到了这碧峡奇峰的光明前景。2003年秋,碧峰峡迎来了有史以来辉煌的一天,中国大熊猫繁育基地已在这里顺利落成。那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四川卧龙的八只大熊猫要搬家了,它们就要迁入新居,开始新的生活。终于,在人们的精心护送下,憨态十足、温顺可爱的大熊猫,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的从卧龙老家来到了雨城,碧峰峡新居早为它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晚宴。大熊猫在碧峰峡定居了!这个声音很快响遍了整个中国,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这无疑为雨城的碧峰峡浓墨重彩的记了一笔。这一殊荣,使雨城真的沸腾了,我再一次深刻地悟出了雨城优良生态的真实意义。啊!碧峰峡,我心中的峡!我将永远地祝福你。

                                                               蒙顶山随想

蒙顶山我去过多次,从年少时候初攀蒙顶,到成年后的多次登临,蒙顶山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难忘。我至今还常忆大山的秀雅和苍翠,回味山上的绿茶飘香,回想那儿满山的茶园和山中古寺,还有那些古迹和名胜。我可以说:蒙顶山真不愧为雅之名山,蜀之名山啊!我最初登临蒙顶时只有十多岁,那已是六十年代末期的事了。记得那时有一批成都知青在山上创业,他们在蒙顶山上建了茶场,精心学会了生产技术,他们辛勤地培育和管理了蒙顶山上的成百上千亩茶园,生产了各类品牌的蒙顶茶叶。也正是从那时起,已被历史的岁月渐渐淡化的蒙顶山茶,其名声又开始打响。我只所以年少时就登临蒙顶,正是为了探望当时下在那里的两位亲人,我的五爸和五婶。我亲眼目睹了那批知青的生产和生活,被他们的勤劳、朴实和热情深深地感染过。而当时的蒙顶风光和遍及满山的茶园,我也曾深深地眷恋过。成年以后我前后几次去蒙顶山,这后来的情形大不同了,蒙顶山已成为蜀中旅游的一个亮点,也是四川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我曾以主人家的身份接待过许多外地的客人,他们都是慕名前来,对蒙顶风光及其所蕴藏的历史文化都留下了赞誉之词,而我确也更深地感悟到了这山的神奇,对这儿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我都深深铭记住了。蒙顶山不仅风景秀丽,又是蜀中最大的茶山。我攀登过蒙顶五峰,遍访过山中的名胜古迹,聆听过许多有关这山的传奇故事。我喜欢蒙顶五峰的秀美,尤其喜欢峰峦之中古寺的幽雅,甘露的清冽,玉女的风韵。在蒙顶山,诸多的名胜古迹都是这里历史文化的见证,象禹王宫、皇茶园、吴理真石屋、茶史博物馆、红军纪念馆等,我都逐一拜访过,那些传奇故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可是这山的历史啊!说它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那也是有史可考的。西汉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至今亦有碑文记载,祖师吴理真即甘露大师,应是世界上第一位种植茶树的人了。蒙顶山茶自唐代起开始岁贡,直至清末。据说山顶皇茶园中的七株茶树,就是为当时的朝廷岁贡而专门培植的。那七株茶树自唐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十分珍贵,神圣不可侵犯,长年由一只白虎守卫,可见是非常特别的了。但那一切终归已经成为历史,现今我们去蒙顶山,所见的皇茶园已是山中的一个古迹,非常完整的保存在那里,而蒙顶山茶,早就已经造福人类,万民共享了。有一句歌谣说得好:“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已说明了今日蒙山茶在民间的普遍享用。蒙顶山真不愧为蜀中最大的茶山,这是我每次登临蒙顶都感触到的。我不仅喜欢这山的风景,我更喜爱蒙顶山上成百上千亩的茶园。我喜欢饮蒙顶山茶,尤其是黄芽、甘露这类极品,那真是清香、甘淳到了极点。每次登临蒙顶,我们都要在天盖寺饮茶,那种感觉实在是悠闲自在的。而去蒙顶最好的季节也应是春季,因为清明前后的茶都是新茶,春季是采摘香茗的最佳时期,而这时茶山的风景也是最秀丽的。去蒙顶山,除了看山看景,最多的就是看茶园了,实际上这山上的茶园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一望无际、漫山遍野的茶树,实在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季去蒙顶山,所有的茶树都发出了新枝嫩芽,看上去真是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极目远望,蒙山顶上时而还有轻雾缭绕,那漫坡的茶树经过雾气滋润以后也就显得十足的可爱,绿意更加浓了。有一首诗单说春季蒙顶山茶园,道是:“蒙顶茶园绿满山,丛丛翠树笼轻烟。春来犹见新芽嫩,采摘香茗莫等闲。”春季的蒙顶山茶园,实际就有这样的意境。蒙顶山即有茶园的美丽,更有茶叶的闻名。雨城人称蒙山茶为仙茶,这是不夸张的。有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如:“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等等,都已说明了蒙山茶叶的名贵和独特。蒙顶山茶,的确蕴涵了丰富的茶文化啊!凡去过蒙山的人,谁不赞美这儿香茗的清淳呢!是的,今天的蒙顶山已开始为国人所瞩目,人们喜欢攀登蒙山,更喜欢在蒙顶饮茶。对许多旅游者来说,登临蒙山,饮蒙顶茶,这种休闲的方式可谓最佳。蒙顶山的确是休闲娱乐极好的去处,尤其是那儿的茶文化史,现正吸引着更多的游人。我相信会有那样的一天,蒙顶山定会名冠天下,享誉神州,这是由它的茶史文化所决定的。啊!蒙顶山,这个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它将会赢得更多的国内外朋友对它青睐,蒙顶山茶也必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更多的国际友人所喜爱,这是不言而喻的。啊!蒙顶山哟,我要深深地祝福你。

                                                               蜂桶寨随笔

    出雨城雅安往西北行走约80公里,便到达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就是蜂桶寨了。蜂桶寨地处四川所辖的宝兴境内,在夹金山北段的东北坡,面积4万多公顷。这里山势崔巍,沟壑纵横,溪流清澈,森林茂密。是各类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更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蜂桶寨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开始受到世人关注,又因为国宝熊猫的缘由,它的声名也就从此传扬开来。    说到蜂桶寨,人们自然要联想到大熊猫,这对雨城人来讲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深情的爱着故乡的土地,了解并熟知故乡的风物,当然对蜂桶寨就更知晓了。尽管媒体的一贯报道是中国的熊猫在四川卧龙,外地人也似乎只知有卧龙而不知道有蜂桶寨,但千真万确的事实却是:中国发现大熊猫最早的地方,是在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邓池沟,而夹金山脉北段的蜂桶寨一带,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是大熊猫生活繁衍的区域了。如今在西蜀雨城还流传着当年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动人故事,这故事的确感人肺腑,也是熊猫故乡的历史见证。    十九世纪中叶,一个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来中国传教,他走进了宝兴蜂桶寨的原始森林,在当时的穆坪邓池沟教堂居住下来。戴维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一生酷爱动植物研究,并长期在中国从事科研和传教活动。1869年春季的一天,戴维离开教堂去深山里采集植物标本,他去山村一个农户家里找水喝时发现了一张奇怪的兽皮,这张兽皮黑白相间,戴维从未见过,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问主人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主人告诉他叫“黑白熊”,说是这山里猎获的。戴维断定这种动物很可能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于是他决定捕捉一只活体的“黑白熊”进行研究。    1869年5月4日,这是戴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因为那一天他发现并捕捉到一只“黑白熊”,地点就在邓池沟教堂附近的山上。戴维将这只“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他认定这是熊的一个新种,于是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推荐这个新的物种。    后来,戴维的发现和研究终于在法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引起了轰动,他撰写了多篇“黑白熊”的研究资料,他的论文在法国一家很有影响的自然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并将“黑白熊”最后命名为“猫熊”,译成中文后即“大熊猫”,一直沿用至今。据说他捕捉的那只大熊猫在运往法国的途中不幸去世,戴维将它的皮毛制成标本带回法国,至今还保存在法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内。    戴维的传奇故事是感人的、生动的,这故事虽然已经很久远了,但它却为故乡的土地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而作为国之娇子的大熊猫也在蜂桶寨的深山密林中世世代代繁衍下来,它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青睐和喜爱,成为和平和友谊的象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国家先后从四川雅安调出的大熊猫就有136只,其中有18只作为国礼由中国政府赠送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大熊猫已成为中外的友好使者。    近几年来,雨城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已打出了大熊猫这张牌,国家投资在雅安碧峰峡建成了全球面积最大的大熊猫研究基地,四川卧龙和蜂桶寨的大熊猫已陆续迁址到碧峰峡新家,开始了它们新的生活。中国各大媒体正聚焦雨城,世界各国正注目雨城,大熊猫不仅是雨城雅安的一张王牌,更是中国旅游的一张王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中国旅游有三张王牌,长城、兵马俑和大熊猫。而大熊猫这张牌,则为四川乃至雨城赢得了光彩。    大熊猫是中国之娇子,四川之娇子,也是雨城雅安的娇子,它的确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机,为雨城雅安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活力。非但如此,它还是众多的文化名人歌咏创作的题材。2003年春天,一部以拍摄大熊猫的故事为主题的电视剧《国色天娇》问世了,这部电视剧讲述了熊猫的发现者阿尔芒.戴维在追寻他的事业的过程中,与5个女人的情感经历,故事不仅演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并且表现了中法人民的深厚情谊。剧中拍摄了许多精彩的画面,包括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风光、民族风情和人见人爱的大熊猫,这个剧就是在雨城和宝兴的蜂桶寨拍摄的。剧中的知名演员有美国人卡尔,他饰演阿尔芒.戴维;有国内目前的实力派演员,刘蓓、史可、金巧巧等,她们都分别饰演了不同的角色。    正是在那个时节,这些倍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来到了雨城,走进了蜂桶寨的大森林里,他们是冲着那个神奇的地方去的,更是冲着可爱的大熊猫去的。他们热爱中国,热爱四川,热爱雨城,热爱熊猫,也深情的爱着蜂桶寨那片美丽的土地。我记得在雨城举行的开机仪式典礼上,演员史可就真挚地表达了那份情意,她那激情高亢的声音是那样感人,至今想来还那么清晰。    是的,蜂桶寨的确是神奇美丽的!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繁衍生息了动物之中的珍贵物种大熊猫,而它的美丽,却饱含了自然山水的那种神韵。今天,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蜂桶寨,已被列为生态旅游的一个景点,它将在略加包装后迎来更多的中外游客,在未来的日子里,尤其在电视连续剧《国色天娇》播出以后,蜂桶寨的知名度会进一步提高,我想它定然会与卧龙齐名,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    我真为故乡拥有蜂桶寨这片土地而倍感自豪,我更相信蜂桶寨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它的声名将永远和大熊猫连在一起,人们会永远记住它的。

                                                                女娲传奇与西蜀雨城
        有关女娲的传奇故事,我知道一些,那都是从中国的古典书籍中读到的。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伟大女神,她的坚强、勇敢、智慧和神奇,使人们从内心敬仰、爱戴她。女娲补天的动人故事更是流传了若干个世纪,至今仍然家喻户晓,令人喜爱。在我读过的古典著作中,有三部书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讲述了女娲,那就是《山海经》,《红楼梦》和《封神演义》。    《山海经》对女娲的记叙比较详尽,独立成篇,称女娲是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的始祖神。其书云:女娲是华族传说中的人类之母,当宇宙由混沌而渐渐变得清晰时,天上只有日月星辰,地上只有草木山川,世间寂静又荒凉。大神女娲从亘古中醒来,她在天地间行走,觉得孤寂和无聊。她来到波光粼粼的大湖边,见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湖水里,心里随之一动。女娲蹲下身去,伸手抓一把湿润的泥土,仿照自己的模样,揉捏出一个个小东西。这些小东西一着地即有了灵性,蹦跳嬉闹,围着她打转。女娲不歇手的捏着、揉着,捏出了许多的小东西,直到累得头晕目眩她才停手。她管这些小东西叫人,他们有男有女,繁衍生息,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再一种说法是:宇宙开辟之初,天下还没有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两兄妹感到万般寂聊,觉得世界应有生命的延续,万物更需要人去管理,于是商议想结为夫妻。他们登上昆仑山巅,向天默默祈祷,然后两人结成眷属。女娲和伏羲结合后繁衍了人类,成为人类始祖,以后便有了亘古及今的人类社会。    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大概也应是《山海经》了,在今天看来仍是最完整最生动的。《山海经》云:女娲造人后一向太平无事,忽一日发生天地大冲撞,继而天地大残毁。巨大的震荡使地面爆裂塌陷,烈焰从地心迸发出来,焚毁森林。天上崩开巨大裂口,暴雨倾盆而至,洪水冲毁田园、房屋,漂走山岭,亿万生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闻天下生民呼天求助之声,心中顿生怜悯,她发下宏愿要拯救苍生,于是降落尘埃,杀水妖黑龙平息水患,接着进行规模宏大的补天工程。女娲赴四方拔取芦柴,搬至天的裂口下面堆积起来,高于天齐,然后去各处采集红、黄、黑、白、青五种颜色的石子放在柴堆上面,趁昆仑山森林大火还未熄灭,从那里抽出一棵带火的大树点燃芦柴,顿时烈焰雄雄,照亮了宇宙。五色彩石在火炉中被炼得通红,渐渐的,石块溶化了,石浆流淌在天的裂缝中。待到芦柴成灰,天空就变得青碧一色,裂缝没有了,狂暴的风雨也停了下来,洪水慢慢退去。这时女娲才感到真的累了,她已经用尽了气力,于是她躺下了,躺在了日月星辰之下,从此再没有起来。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封神演义》中,开卷就有对女娲的记叙,只不过作家是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用神话的手法把女娲这一女神形象写进作品,使其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红楼梦》开篇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宽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她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后来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引登彼岸,此石便在贾府投胎,在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了却了红尘中那一幕幕的悲喜情缘。曹雪芹这一巧妙的艺术构思,实在是恰到好处的。    《封神演义》中未谈及女娲补天之事,但作家许仲琳却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女娲的传奇故事。大意是:女娲娘娘三月十五日诞辰那天,商纣王驾临女娲宫降香,三千铁骑保驾,满朝文武随行。天子离辇,上大殿,香焚炉中,文武随班拜贺。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三宫六院,却无这等艳色。遂命取来文房四宝,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曰:“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常乐侍君王。”女娲见到此诗,十分生气,知纣王贪色而亵渎圣明,她就派千年狐狸精下凡,化作美女苏妲己,迷惑纣王,惑乱君心,断送了他的锦绣江山。后来周武王伐纣,商朝就灭亡了。    中国古典书籍对女娲的描写生动详实,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实已说明古时人们对大神女娲的崇拜,女娲这一神话形象,若干年来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而至迄今,西蜀雨城人对女娲的敬重和推崇就更特别,这一远古的女神早已是人们心中的偶像,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雨城之为雨城是因为这里自古就有“漏天”之说,而“漏天”之说则使人们最易联想到女娲娘娘的传奇故事。女娲补天可能在雨城这个地方,尽管那是神话,无从考证,但在雨城人心中却始终坚信了这点。今天在这座城市,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仍是大家喜欢的话题,这故事已为雨城罩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人们喜欢谈及女娲,更希望这一神话的文化内涵能够提升雨城形象。我想,女娲文化最终还要扩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也会多样,它将为雨城的旅游事业作出贡献,这是不言而喻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江朝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