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西 发表于 2023-8-23 15:27:16

伯父的缸

伯父的缸我的伯父是位农民,四十出头,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满脸褶皱,头发黑黑亮亮,平常喜欢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穿着一双“皮带”做的黑布鞋。两双手又粗又大,说起话来慢慢悠悠的。伯父一年四季以种地为生,主要是种小麦、玉米、大豆。土地就是他的全部,赶牛车、犁地、播种除草、扬场,堆垛等活都是他的强项。家里养的猪、牛、羊、鸡、鸭、鹅、也少不了,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的农民了。早晨起来伯父用自种自制的瓢从缸里挖点玉米喂他的鸡、鸭、鹅、。它们吃好以后就去村里的河里嬉戏去了...猪、牛、羊用拌的麦麸给它们吃。然后伯父在做饭,稀饭、馏馍、咸菜是他经常吃的,吃完饭后,就去农田忙活去了。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反反复复。闲暇时间伯父就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上个世纪80年代,伯父在自己家门口,空地上,空地旁边有颗枣树,自己用捡来的碎瓦片,红砖块。自己和泥的草泥自己建造的,垒建了第一个烧饼炉子。红砖做基础,外缸壁。各种瓦片贴在里面,做缸胆。炉条是用费旧的自行车杆子做成的。四周用黄泥涂抹的很光滑。炉子的风门是用一片瓦片做的。生火就用一般捡来的树子或者腐朽的木头。旁边往往放一边芭蕉扇,用来起火用的。 整体烧饼炉子朴实无华。活生生纯田园风格。伯父的第一口烧饼炉子就这么诞生了,伯父往往农忙完以后,就隔三差五的做点烧饼卖卖,基本都是附近邻居来买的,伯父从和面,发面,调料,生火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邻居都喜欢买伯父的烧饼2毛钱一个。伯父的烧饼香脆可口。一般都大人带着孩子去买的。附件十里八乡都知道伯父的烧饼好吃。随着时间的推移,门口的烧饼炉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就不可做了,即使炉子上面打个棚子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很冷的,北方天气。伯父自己又做了一个烧饼炉子,炉子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用两口大一点的铁锅相互扣合而成的。上半个锅开个正方形的口子,用来生火,贴烧饼。这种锅做的烧饼比之前的小一点,圆一点。下面做个支架,可以自由移动。火小了可以使用芭蕉扇扇扇,炉火就会旺盛起来。烧好的木头留下的木炭做烧饼的火源。这种炉子要求更高一点,因为烧饼的面是向下的。一不小心就容易落下来,所以火候要刚刚好。这种烧饼4毛一个了。附件的邻居为了尝鲜也都喜欢吃这种烧饼。门口砌的炉子往往是好天气使用,这种铁锅往往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使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百花齐放,各行企业蓬勃发展。不知道伯父从哪里买了个180升的铁皮油桶。用来新做了一个烧饼炉子,油桶下面开口,炉条是用工地上好的螺纹钢筋做的,内胆是用新的专用沙缸做的,保温里子是专门的保温棉和保温材料,做成的。移动起来也很方便。外表也很漂亮。生火用的木炭也有专门人搞的。有时候也使用无烟煤作为燃料使用。电的鼓风机代替了手扇扇子。整体炉的效率提高许多,伯父的生意也好了许多。90年代的物价飞涨烧饼涨到了1块钱。他们家门口成了村民们聊天的聚集地。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老的炉依然还在,偶尔也使用一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伯父盖了新房子,旧的炉子也随着给拆除了。时间飞逝新炉子也变成老炉子了,毕竟8年了,铁皮也锈气斑斑了,里面的钢体虽然有点裂缝,依然不影响它的使用效果。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有邻居唠叨说该换新的了,可是伯父舍不得换。他感到这个是他的老朋友吧。风风雨雨跟随他这么多年。偶尔一天炉子里面掉了不少保温材料。伯父想尽办法补救,也不好使了,毕竟油桶皮太薄了吧。伯父一次看到集市上别人家的不锈钢材料的炉子,伯父斟酌了半年终于下狠心。2000块买了一个炉子,因为国家不容许烧煤碳,木炭等油烟的东西。怕影响环境。所以这种炉子是烧液化气的。这样污染小吧。伯父的不锈钢炉子也使用上了。十里八乡的邻居已经习惯了伯父家烧饼的味道,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吃,一直吃的中年,老年,这也许是乡愁,是家乡的味道的吧。就这样伯父坚持着他的烧饼生意,不如说是烧饼伙伴。伯父一生都于农村,农田打交道,他的自建烧饼炉,铁锅烧饼炉,油桶烧饼炉,不锈钢烧饼炉,烧饼炉是他一生心血。也是他一生成长的见证,一个家庭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见证。伯父永远坚持着,努力着他的生活。
徐继东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980/wps1.png

包涵 发表于 2023-8-30 15:22:41

这也许是乡愁,是家乡的味道的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伯父的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