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 发表于 2023-8-23 11:52:12

我们远去的家园四十二

本帖最后由 文子 于 2023-8-23 11:53 编辑



   在老家,玉米不叫玉米,叫“苞谷”。   玉米是很常见的作物,在稻谷、小麦短缺的年代里,它是各家各户的主食。用石磨碾成粉,在开水冲搅拌成糊糊,在老家的方言词汇库里,叫“苞谷kaokao”(前者二声,后者轻声);到了后来,人们的生活好转了,在稻谷充裕的日子里,玉米多数时候是作为喂养牲畜的饲料,偶尔作为换口味的吃食。   端午前后,随着气温的升高,玉米苞肉眼可见的饱满起来,每隔三五天,孩子们都会偷偷撕开玉米棒子的苞衣,看看玉米是否可以煮着吃了。   那个时候,带上镰刀,从根部砍断,连杆带叶拖回家,撕掉苞衣,去掉穗子,洗净后或放入白水中,或放入稀饭中。大人们把玉米棒子捞出锅后,从棒子尾部插入一根筷子递给孩子们。孩子们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啃咬起来,好不欢乐。   除了煮着吃,老人们还喜欢蒸着吃,也就是做“苞谷粑儿”。把玉米一粒粒剥下来,用石磨磨成浆,玉米浆放在洗净的苞衣上,上蒸笼中蒸熟便是。   过上7至10天,玉米粒的浆液变少了,就到了可以烤玉米的时候了,那便是“烧苞谷”。   虽然叫“烧苞谷”,可是顾名不能思义,并不是放在明火上烧。“烧苞谷”是细致活,在做饭或者煮猪食的时候,当柴火灶膛里有了很多热灰时,此时将玉米棒子埋入柴灰中炙烤。炙烤的时候,火大了,玉米就糊了;火小了,又会影响做饭或者煮猪食的进度,甚至容易把柴火弄灭。   小的时候,每年暑假都会吃不少外婆烧的包谷。自从工作以后,便没了暑假,或回家的时令不对,或因为各种其他原因夏天没能回家,于是,已多年没吃过家里的“烧苞谷”。   进入炎热的八月,玉米日渐成熟,当苞衣开始干枯发白的时候那便是收玉米的时候了。   收玉米的时候,一家老小全出动,带着背篓和竹筐,早早的来到玉米地里。   人们带着背篓,钻入玉米地中,将棒子从苞衣从撕出来后放入背篓中。装满一背篓后,背出去倒入竹筐中。竹筐装满后,通常是由男人们挑回家。   此时的玉米由于水份较多,不便于脱粒,因此,在人们挑回家后,得先倒在炙热的水泥地上暴晒1、2天,晒过的玉米在水份蒸发后,就能很好的脱粒了,把玉米粒从棒子上剥下来,人们称之为“ma(二声)苞谷”。在玉米脱粒的时候,人们会用上工具,最常见的工具是“凳子+带齿胶鞋”。人们把堂屋中的凳子放倒,将破损的、鞋底带齿的胶鞋穿在凳子腿上,双手抱着玉米棒用力地在擦鞋底。   玉米脱粒后,下一个环节是“晒包谷”。“晒包谷”时最麻烦的事儿是8月的雷雨。   原本晴朗的天,在午饭过后,忽然间黑云密布,接着,雷声从远到近,黄豆大小的雨点稀稀拉拉的落下来,紧接着,雨点会越来越密。每当开始下雨点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和时间赛跑,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有10分钟左右将晾晒的玉米从院坝里收拾起来。通常,这个时候,村里还会响起人们的呼喊声,或是呼喊自家的家人,或是呼喊睡午觉的邻居。人们叫雷雨为“天咚(拟声字)水”,而冒着雷雨收拾玉米的环节为“抢天咚水”。   玉米晾晒3-4天后,有经验的人会挑上几个玉米粒,放入嘴里咬一咬,以此判断玉米是否达到入仓的标准。   玉米入仓后,接下来是收花生和水稻的时候了。


徐小西 发表于 2023-8-23 14:52:46

朴实无华加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远去的家园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