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映霞 发表于 2023-1-19 17:12:22

浅说诗之“正变”的现实动因

本帖最后由 小星映霞 于 2023-1-21 16:58 编辑

                                                   浅说诗之“正变”的现实动因
               
      [摘要]诗歌在西周初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西周中期,诗歌原来赖以存在的并发挥功能的文化空间发生了重要变化,于是诗歌原有的文化价值功能渐渐弱化,而各种新的功能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正变”之说原是汉儒从诗歌功能历史演变的角度对《诗经》作品进行的分类,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诗的本质属性与“正”定制
   1.诗的某种稳定社会核心价值的初步作用
    西周初期周公等人为了国家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创制了颂诗及部分大小雅之作,并将其作为乐章而且成为礼仪制度的组成部分,从而获得了某种稳定社会核心价值的作用,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内这些乐章也会发生一定的引导与汇聚作用。
   历史也证实,后世诸王,未对礼乐制度做大的改革,仍沿用那些周初创制的乐章,虽然国家运行的机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但这些乐章原来所依据的的那些意识形态却在渐渐淡化。因为,西周中叶的昭、穆二王之后,周人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获得了牢不可破的合法性,也不再需要用诗歌的言说方式来强化这种合法性了。班固说“成康没而颂声寝”,而郑玄《诗谱序》在“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但此历史阶段诗歌的社会功能已有所改变,例如原用于祭祀大典的乐章移为他用等,这阶段诗的总体意识形态功能除了渐渐削弱之外却没有任何改变.
      2,诗歌功能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诗歌新功能的是如何产生的,《毛诗序》的作者和郑玄很清楚地指出了社会政治的变化对于诗歌功能转变的决定性影响。因而诗之“正变”,就诗体言,美者则正,刺者则变;就诗之年代先后而言,则诗之在前者皆正,而继起在后者皆变。诗之先起,本为颂美先德,故美者诗之正也。及其后,时移世易,诗之所为作者变,则刺多于颂,纵颂美之诗,亦列其变。故诗之正变者,皆指诗之产生及其编制之年代先后言。凡西周成康以前之诗皆正,其时有美无刺;厉、宣以下继起之诗皆谓之变,其时则刺多于美云尔。以今观之皆属必然,世易时移。变化易矣!
      这是古今关于“正变”之说最为公允、合理的解释。毛郑此说将诗的创作与时代联系起来,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用时间序列描述诗丰富内涵及其复杂变量的关联状况是可行的1,诗的最初制作、使用都是为了强化周人统治的合法性,是宣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艺术方法。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理所当然是有美而无刺。这样的诗作为乐章长期使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之中,久而久之,就成为“正”的理念便规范定制,并形成相应的文化内涵。所以,后来所产生或采集来的怨刺之作与原有之诗在创作目的、内容乃至运用上都必然有很大差异,无形中就了产生诗之变体,这种“变”是合乎社会发展与演变的。
      二.诗“正变”的现实动因
      1.新的政治需要的结果
       西周初期诗歌的产生和运用是时代政治的需要,后来诗歌功能的变化也同样是适应新的政治需要的结果。周公主持制定的封建宗法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的确起到了稳定社会政治秩序与价值核心的重要作用,其结果便是成、康、昭、穆百余年间的繁荣稳定。史载:“成康之世,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
   2. 西周的文化教育
    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从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的贵族教育是十分发达的。因为西周统治的政治架构是封建宗法制,其维系这种政治架构的主要方式是礼乐文化和每个个体的道德自律。这样西周的文化教育就具有直接的政治意义,教育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实现有效统治的最主要的方式。就其教育内容来说,礼、乐、射、御、舞蹈等都是具体的仪式,具有物质性,在文字书写方面则只有诗、书。而且这些都是十三岁入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教育的结果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多才多艺——精通音乐、舞蹈、诗歌、政事、历史、射箭、驾车以及各种场合的全副礼仪。这种真正的贵族教育,培养出的是符合当时稳定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这种社会文化价值工程体系的建立于逐步完善的巨大作用,应该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诗歌的重要地位
      诗歌在西周到春秋贵族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开始时在官方教育系统中传授诗歌的主要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礼仪制度能够得到顺利的实行,因为诗与乐、舞相关连,是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包含着道德的、政治的目的。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对那些进入官方文化系统的诗歌极为熟悉,甚至人人可以诵之于口。春秋时贵族们的随口引诗、赋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此,则为人们利用诗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意见提供了可能性。
    也就是说,西周懿夷二王之后日渐陵迟的历史语境为“诗人作刺”提供了社会需求和主观动机;西周以来的礼仪制度和教育所形成的贵族们人人熟知诗歌乐舞的文化语境为“诗人作刺”提供了言说方式上的可能性,于是以怨刺讽谏为主导的诗歌创作便蔚然成风。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实际效果。包括日常生活的交往之内的任何一种文学语言都要有听者,否则就绝对不会获得普遍的形式。而且这种言说还须通过听者而产生一定的效应,否则也就难以持久存在。对于西周后期那些被称为“变风”、“变雅”的诗歌来说,这个有效性原则也是适合的。就是说,除了上述历史文化语境所提供的可能性之外,诗歌功能的根本性变化还肯定有本质属性的动因。这也是浅说诗之正变的现实动因,
      三.律诗的“求正容变”
      1.本质属性
   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带这一镣铐,就不成格律诗,而是别的艺术品种。但带上这一镣铐却没有跳好舞,就不成为高明的艺术。对于中国诗歌而言,杜甫就跳出了这种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舞蹈,所以律诗在体制上有它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经过一代代诗人的研揣,在作者面前树立起一套有规则可依的范例,另一方面它越是把规矩研揣得细密,对人在艺术上发挥创新的约束力就越大。所以“律伤严、近寡恩”(强幼暗《唐子西文录》)。
       2.律诗体制的内在矛盾
       用现代非先线性科学理论来研讨,律诗的这种内在矛盾是不能无限迭代下去的,因而“求正容变”是格律诗永保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其本质是,格律诗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既要追求形式的大美,又要形式服从内容,气韵双美。不“求证”格律诗就不复存在,不“容变”格律诗就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容变”,就不能产生许多虽然破格,但能千古流传得五、七言格律的佳作,也不能在唐诗之后,进而产生保留五、七言律诗的基本要素,又比五、七言格律诗更为灵活的宋词、元曲那样新的格律诗形式。千百年来诗的正变之路就是这样做过来的,今后的发展与繁荣仍然要走这条路。
      四.结论
      “正变”批评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观念与文学批评的艺术理论之一,她特指在对文学历史的批评描述中,通过思想指向、艺术表现、诗体形式运用、流派归属等方面来辨析正宗、正道、与变径、变体的方式,体现批评者对文学历史发展必然规律性的一种清醒认识。可能对当今时代诗坛诗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发展新体的催生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诗学的正变批评胡建次南昌大学文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古代诗路之辨杨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一版;
               3.谈谈格律诗的“求证容变”   马凯;               4.唐诗风貌   余恕诚中华书局2010年 4月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21 06:06:31

“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带这一镣铐,就不成格律诗,而是别的艺术品种”。
格律诗形成于唐,在唐时的格律,指的是对仗句式,句式有:顶额格,颈联格,蜂腰格,燕尾格和全格。对仗也不要求上下句平仄完全相对,而是要求词性相当,节奏相同而已。是金、元的统治者,他们不懂诗律,还要附庸风雅,为了科考之需,遂给格律诗重新制定了《韵谱》,强化了《韵部》,这才给格律诗带上了镣铐,直至现在枷锁在身难以发展!星友读过毛主席的律诗吗?毛主席的律诗写的多好呀!但是毛主席的律诗没一首合律的!这充分说明“带着镣铐跳舞”是跳不出艺术来的。唯有毛主席那种写作模式才是律诗发展的方向!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21 06:08:22

““用现代非先线性科学理论来研讨,律诗的这种内在矛盾是不能无限迭代下去的,因而“求正容变”是格律诗永保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其本质是,格律诗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既要追求形式的大美,又要形式服从内容,气韵双美。不“求证”格律诗就不复存在,不“容变”格律诗就不能发展。””高论:victory::handshake

小星映霞 发表于 2023-1-21 12:38:51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21 06:06
“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带这一镣铐,就不成格律诗,而是别的艺术品种”。
格律诗形成于唐,在唐 ...

谢斗山斗士版主对“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的进一步分析,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带着镣铐跳舞”是跳不出艺术来的。唯有毛主席那种写作模式才是律诗发展的方向!祝欢度佳节,阖家团圆、安康、幸福!!!

小星映霞 发表于 2023-1-21 12:47:23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21 06:08
““用现代非先线性科学理论来研讨,律诗的这种内在矛盾是不能无限迭代下去的,因而“求正容变”是格律诗永 ...

谢斗山斗士版主临帖审核、赞同我的“律诗这种内在矛盾是不能无限迭代下去的”论点,可能还要进一步的探讨,望能进一步指教!祝佳节安康、幸福‘愉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说诗之“正变”的现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