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 发表于 2021-12-22 13:28:54

*小说连载*《霸王卸甲》(67)所过勿掠安民政策得人心

          第三十三回:张良献策兵不血刃取宛城               所过勿掠安民政策得人心                      (下)    陈恢接着说道:“以沛公的德行和威望,和平解决其实并不难。只须沛公做出承诺:不伤百姓,不杀官员士兵,不追究南阳郡守吕大人抗击义军的罪责,宛城即可归降沛公,守军交由沛公指挥。如此,沛公不但避免了杀戮和牺牲,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西进,而且周围那些尚未降服、还在观望的城邑得到这一消息,定然争相开城欢迎沛公,心悦诚服地归顺于您,若如此,岂不是皆大欢喜,两全其美之事?”    刘邦听了陈恢所说的和谈条件,心中暗喜,更加庆幸张良在身边出谋划策,避免了一场血战。于是故作沉吟,转头望向张良,张良向刘邦微微点头示意,表示可以接受陈恢提出的条件。    刘邦便对陈恢说道:“嗯,我看你提出的办法倒是不错,容我仔细考虑再做决定!”遂命人带陈恢下去暂且歇息,等待答复。    陈恢走后,张良对刘邦说道:“为争取民心,沛公应答应陈恢所提出的全部条件,一是对宛城官员和军民实施安抚政策,全部赦免其罪,并令吕齮继续为郡守管理南阳地区,二是即刻派出使者向周围城邑宣扬沛公的善意主张,凡归顺义军者,原秦朝官员一律继续为官,不予追究罪责!”    刘邦颔首答道:“子房所言甚合我意,我也有此打算,赦免这些秦朝官员,我们既不会失去什么,而且更有利于地方管理,稳定后方,反倒是件好事。既然接受吕齮投降,那就遵守信义,一律赦免其罪,既往不咎,南阳再无后顾之忧矣!”    刘邦遂请张良修书一封,派使者与陈恢一道进宛城面见南阳郡守吕齮,送达沛公刘邦的答复:接受宛城归降,赦免全城官员和军民,各级官员仍然各司其职,不予追究,宛城守军收编为义军队伍。南阳郡守吕齮看了刘邦的来信,心中一块大石这才落地,随即命人打开城门,率众官员出城投降。    起义军兵不血刃,轻取宛城这一军事重镇,刘邦遂按张良提出的方针,施以任政,封南阳郡守吕齮为殷侯,继续治理南阳郡,赏陈恢为千户侯,任宛城县令。宛城守军除了留少人马数维持当地治安以外,其余归于刘邦统领。消息传出,宛城上下皆感激刘邦的宽容大度,热情拥戴刘邦和义军。    南阳郡下辖的其它城邑的秦朝官员见宛城郡守吕齮已经降了刘邦,安然无事,照常为官,也纷纷效仿,放弃抵抗,派人前来宛城与刘邦谈和求降,刘邦均一视同仁,令其保留原官职,管好自己的城邑,不得侵害百姓。一时间,刘邦与起义军声名远扬。    忙碌完这一切,刘邦心中顿感踏实许多,他不禁感慨地对张良说道:“连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看这秦朝统治下的百姓是多么希望罢战止戈,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啊!”    张良点头说道:“沛公说得极是。暴秦之下的民众渴望和平安定久矣。所以,只要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军队不抢掠民间资财,不滥杀无辜,我起义大军必然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进而让全天下人信服!”    刘邦听罢频频颔首,略一思忖对张良说道:“作战需要攻心,安民亦是如此。那就请子房拟定一条法规,义军所到之处,不得打扰抢掠百姓,严禁滥杀无辜,违者问罪,通告全军和天下!”    张良捋着胡须,抬头望向远方,思忖片刻说道:“那就请沛公下一道军令,叫‘所过毋掠’,严禁部队扰民!”   “所过勿掠,所过勿掠......”刘邦听完思索着,口中念了两遍,遂欣喜地看着张良说道:“甚好甚好!就请子房依此为我制定数条军令,颁布下去,命全军严格遵守,违者严惩不贷!”    张良为刘邦拟定的“所过毋掠”这一重要的安民政策,就成为刘邦此后在关中地区及攻占的各诸侯国实施“攻心”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所过毋掠”政策一经宣布,各处民众争相宣扬刘邦的仁义德行,归顺者不断,刘邦的义军队伍日益壮大。    刘邦的宽容大度与声望给了张良以极大震动,张良深知自己用兵统将皆远不及刘邦,索性把自己率领的全部兵马都交与刘邦管辖,刘邦欣然收受,对张良更加信任倚重。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说连载*《霸王卸甲》(67)所过勿掠安民政策得人心